返回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7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44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韩愈的作品

2)《师说》—1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释义: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励后学。

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而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次段则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同时分别以“古之圣人”和“今之圣人”比,以对子弟和对自己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比,运用对比,鲜明有力地显示出士大夫的愚蠢和可笑,深刻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末段,既交代写作本文的动机,又和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紧密。托物取譬,抑扬讽喻,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说服力。

但是,作者所强调的“道”,指的是儒家道统,他所谓的“业”,指的也是儒学。文章只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而忽视社会实践;只强调传道解惑的重要而轻视基础教育;

虽然肯定了劳动人民的“不耻相师”,但仍带有“上智下愚”的阶级偏见,这些都是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在作者身上的反映。

喜欢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请大家收藏:(m.8kxs.com)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