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政策下发执行后,郑国的人口,在五年后,暴涨到一千万人。
实话是,姬忽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
摇了摇头继续看后,发现统计官员报上来的白纸黑字写得一位不差,就是一千万人。
好乖乖,这要是再过五年,岂不是要变成一千两百万?不对,照这个发展态势,应该是一千两百五十万。
然后五年再五年,只需要十几年,郑国将会以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其大半的人口。
姬忽分析了原因,发现其实是很多边民归附了,从而增加的人口。
因为国家并没有将他们区别对待,所以他们很快便在郑境安了家。
他们带来自己填充郑国人口的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生育了后代。
只不过,他们中很多人生的孩子,还是以他们以前的族群自居。
准确来说,这些归附者,在内心深处,依然不是愿意融入华夏这个大家庭的。
有自己这方面的关系,毕竟华夷之别自古有之,百姓对其野蛮习惯多为厌恶。
但更多的,姬忽觉得是他们对自己这个国家的不认同。
现在,整个大郑武德充沛,丝毫不怕他们造反啥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人口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再加上他们聚集多在险要位置,一旦国家有变,他们就会上演西晋时的五胡乱华之事。
不行,他绝对不能坐看这种事情的发生。
于是,他召集几位文臣武将商议对策。
会上,他陈述自己的观点,说是如果百姓缺乏认同感,将来一定会祸起萧墙的。
开始大家都觉得此话有些危言耸听,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在姬忽有理有据的论述下,几人分别提出了建议。
管仲建议,将这些人迁到诸侯国的地盘去,让诸侯国去消化。
这种转化将来危机的方法,看似可行,但姬忽觉得还是如扬汤止沸一样,就怕他们没有被诸侯们消化,反而是李代桃僵,将诸侯国从内部瓦解,届时又得多一个敌人。
百里奚是个温和派,他建议派官吏好生照管这些人的生活起居,让其感念大郑之徳,将来就会愿意替大郑出力的。
蹇叔则提出相反观点,毕竟夷狄畏威而不怀德,你越是对他们好,他们就越觉得你怕了他们,一旦有一天你对他们没有之前好了,他们仍然会叛你。
姬忽同意这种观点。
这时,武将里的南宫长万也在,他平时心直口快,看着大家磨磨唧唧也拿不出个主意,干脆起身道:
“吾看也没那么麻烦,直接把他们都杀了就算了。”
这...
一众大臣纷纷看向他,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犹豫。
就连姬忽也觉得,他今天有几分聪明。
但是作为天下的掌控者,治国当以仁为重,咋能肆意杀戮?
虽然...但是...他说的确可以一劳永逸,但那也会让四周部族畏郑如虎,再也不敢归附的。
姬忽作为后世人,看过那么多史书,他知道,一个地方能产出多少人,并不是由人种决定的,其实是跟那块土地有关。
只要那块土地足厚肥沃,铲掉一批,就可以长出新的一批,前提是,你得继续播种。
就比如蒙古当年灭了西夏,后来呢,西夏那块地方不继续恢复了人口吗?
如果他是一名武将的话,他可能会那样干,毕竟那是最简单,最有效,将危机从根源处消灭的方法。
但他现在作为一国之君,行事当然要三思而后行了。
于是,他便决定:凡郑民与夷人成婚者,嫁娶之金自国府出,奖励一羊一彘。
另,夷民不得居住在险要恶劣之处,若有则当地官府负责搬之。
然杂居夷民,使其速通大郑习俗,便其生活。
姬忽的话一出,众臣立马反应过来,连连称赞:
“国君此法,堪比釜底抽薪呀!
先是以利诱之,夷民贪利,必然乐意如此,我大郑也有众多适龄未婚之民,正好可以与之婚配。
迁离险要,使夷不可以之拒守,是破夷之防也。
习大郑之俗,可使其快速变为我大郑之民也。
有此三者,何愁夷患不除!?”
面对众臣的赞服,姬忽很欣慰,随后命众臣起草诏令,星夜送往各郡与方国。
大家都走了后,姬忽留下南宫长万,跟他说让他近期着手操练兵卒,不日便要开拔。
南宫长万知道有仗要打,开心地去准备了。
果然,此令下去才一个月的时间,就听到北地郡遭遇到叛乱。
这个郡是在原范国西北部的领土上建立的,当初在此地的民众,大多都是戎人。属于是范国夺了人家的土地,然后奴役了他们的人。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服华夏统治者。
后期因为郑国的政策好,才继续留在郑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多的郑人因家乡人口密度过大,而迁移到这里。
这个时候,双方就开始起了摩擦。
一开始,官府多向着戎人,毕竟在这里,人家才是地头蛇嘛,出门在外,让一让还是有必要的。
可是自从官府这样有意无意地向着他们后,他们就开始变得骄纵了,觉得郑民是来抢了他们的地盘,隔段时间就喊着郑民滚出去的话。
甚至还企图仿照其他诸侯国那样,建立一个国家,与大郑保持朝贡关系。
本来,一切都只是有点儿不融洽,还没发展到那种剑拔弩张的地步。
但随着姬忽的“融夷令”下达之后,他们中的有志之士就立马明白这是赤裸裸的阳谋,于是,他们也不装了,立马发动了叛乱。
很快,他们就占据了郡所,改平戎城为戎昌,企图据此割据一方。
他们杀掉了郑国派去的官员,将他们的人头扔到了他们所谓的郑境,让看到的郑国地方军拿回去给姬忽。
还尽灭境内郑人,筑头为京观,看得戎人都觉得触目惊心。
郑国地方军队看不下去,跟其交手了几次,但因戎人骁勇,又有郑国的先进武器,导致均以失败告终。
见到北地戎人的来信,姬忽立马召南宫长万进宫。
南宫长万正在军营里训练士兵,一见到召令,立马直驱入宫。
喜欢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请大家收藏:(m.8kxs.com)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