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0章 只要有了它,一切就都回来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只是,”陈皓微微皱眉,“这样一来,工作量恐怕会很大。”

“没关系,我们皓记酒馆的人,不怕苦,不怕累!”李芊芊坚定地说道。

当天下午,皓记酒馆就挂出了一块醒目的牌子:“口述建档,欢迎各位乡亲前来登记!”

消息一传开,立刻引起了轰动。

许多不识字的百姓,纷纷来到皓记酒馆,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愿望。

识字的伙计们耐心地倾听,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并在文末标注上自己的姓名,与讲述者一同按下手印。

仅仅一天时间,李芊芊就收到了三百七十二条实录。

其中有一条,是一个老妇人说的:“我虽不会写,但我说了,也算一个字。”

陈皓看着这些实录,心中充满了感动。

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份简单的记录,更是百姓们对未来的期许,是对彼此的信任,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夜幕降临,皓记酒馆打烊。

陈皓独自坐在柜台前,整理着今天的账目。

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谁?”陈皓皱了皱眉。

门外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陈掌柜,我是孙文昭,刘推官有要事相告。”

陈皓打开门,只见孙文昭神色匆匆,手里拿着一封密封的信件。

“陈掌柜,我家大人让我务必亲手将此信交给你。”孙文昭将信递给陈皓,语气凝重。

陈皓接过信,并未立刻打开,而是抬头看着孙文昭,缓缓问道:“刘推官有什么话要我带给你的吗?”

孙文昭犹豫了一下,低声道:“我家大人说……府衙密议,拟派‘文墨清查使’……”

夜色如墨,孙文昭带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在陈皓心头。

“文墨清查使”五个字,字字诛心,摆明了是冲着他们这“无印之治”来的。

陈皓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他扫视着手中的密信,纸张的触感粗糙而冰冷。

他能嗅到阴谋的味道,闻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息。

“赵先生!”陈皓猛然抬头,声音穿透寂静的夜。

“立刻备笔墨!我们要先他们一步,把水搅浑!”

不多时,赵秀才揉着惺忪睡眼赶来,听完陈皓的计划,原本的困意一扫而空,眼中燃起熊熊战火。

“掌柜的,我这就办!”

笔走龙蛇,赵秀才在灯下奋笔疾书,陈皓则在一旁口述,斟酌字句。

《共济文约》的字里行间,没有半点官腔,全是乡野俚语,直白得像老农锄头下的泥土。

“咱老百姓写字,不是为了给老爷们过目,是为了大伙儿心里亮堂,是为了不让那些黑心肝的瞒天过海!”

翌日清晨,鸡鸣声还未散去,百余名孩童已手持油印的《共济文约》,奔走于各村之间。

他们稚嫩的嗓音,如同破晓的阳光,驱散着笼罩在乡野间的阴霾。

与此同时,县城一隅,一道黑影正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拼接着手中的焦木。

那是被烧毁的印章残骸,他试图将这权力与控制的象征重塑。

“还差一点,就差一点……”沙哑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诡异。

他没有注意到,在不远处的墙角下,一本《寻印日记》正悄悄翻开,一双稚嫩的眼睛,正将他的一举一动,描绘成地图上歪歪扭扭的线条。

“东南十五度,拼接,焦木……”孩子们口中念念有词。

他们并不知道这黑影是谁,也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但他们知道,掌柜的说过,要仔细观察,记录下一切不寻常。

黑影终于完成了印章的拼接,他看着手中那块丑陋的木头,脸上露出病态的笑容。

“只要有了它,一切就都回来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咦?那边有个人,鬼鬼祟祟的,不知道在干什么?”

夜幕低垂,县城的轮廓在星光下显得格外静谧。

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夜色中,暗流涌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北岭,一处偏僻的村落。

两名衣着朴素的男子,正佯装成游方账房,穿梭于各家各户之间。

他们背着看似沉重的行囊,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不时向路过的村民打听着什么。

然而,他们那双隐藏在精明目光后的眼睛,却始终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如同猎食的孤狼。

他们的目标,是村民们家门口张贴的《去岁实征考》副本——那份记录着去年实际赋税征收情况的民间文书。

这些文书,是陈皓“无印之治”的核心,也是那些权贵们眼中钉、肉中刺。

徐六娘,这位“织言社”的骨干,早已注意到了这两位“账房先生”的异样。

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发现了他们笔袋上那一抹不易察觉的朱砂痕迹——那是府衙特供的颜色,寻常百姓根本无法获得。

然而,徐六娘并没有声张。

她深知,打草惊蛇只会让对方更加警惕。

她不动声色地回到织言社,召集姐妹们,开始了连夜的赶工。

织言社的灯火彻夜不熄。

织娘们飞针走线,在一匹匹棉布上绣制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些“假账簿”,内容看似与《去岁实征考》无异,甚至更加详实,但细看之下,却会发现日期、亩数等关键处,都埋设着微小的矛盾。

这些矛盾,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地雷,一旦被引爆,便足以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自食恶果。

徐六娘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书吏们,在面对这些“假账布”时,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模样。

第二天,徐六娘特意将几幅“假账布”挂在了村口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猎物的上钩。

县城,一间破旧的学堂。

赵秀才正带领着一群孩童,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识字课本·修订版》。

与之前的版本不同,这本课本新增了一章“如何看懂官样文章”。

赵秀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官府公文中的常见欺瞒手法,一一拆解、剖析。

“‘通融’,就是加税;‘暂扣’,就是没收;‘待查’,就是拖延……”赵秀才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些词语,并用鲜活的事例,加以佐证。

这些事例,都取自于百姓们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

赵秀才只是巧妙地更改了地名和人名,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

“孩子们,你们要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明辨是非,不被那些人欺骗。”赵秀才语重心长地说道。

他命学生们将这些内容广为传抄,并鼓励家长对照自家的遭遇,进行讨论。

短短几天时间,“如何看懂官样文章”便在北岭一带传开了。

甚至,连送菜的农夫,都能指着告示上的“酌情处置”四个字,不屑地说道:“这分明就是准备欺负人嘛!”

县城,一家热闹的茶楼。

周铁嘴精神抖擞地站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述着新段子《清查记》。

“话说,这位钦差师爷,那是官腔十足,架势吓人。可他万万没想到,刚下乡就被一群村童给考倒了!”周铁嘴绘声绘色地模仿着当时的场景。

“孩子们问他:‘您说‘奉旨稽核’,可有圣旨编号?您盖的章,为何比户部规制小三分?’”

台下听众哄堂大笑,纷纷模仿着孩子们的语气,提问着各种刁钻的问题。

周铁嘴的新段子,迅速成为了县城最热门的话题。

人们在欢笑之余,也开始对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产生了质疑。

当真正的朝廷使者抵达县城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夹道欢迎的百姓,而是源源不断的“请教帖”。

这些“请教帖”上,密密麻麻地列满了各种条文疑问,让差役们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使者们这才发现,他们想要轻松进入村落,收缴那些所谓的“非法私文”,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皓记酒馆。

陈皓站在酒馆正厅中央,望着那幅悬挂在墙上的《民书流向图》,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幅图,是李芊芊耗费数日心血,整理出来的。

它详细记录了近三年来,所有共济文书的流转情况,每一份文本的起点、传递路径,以及最终的归宿,都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得清清楚楚。

整幅图,犹如一张巨大的蛛网,将北岭一带的百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陈皓特意邀请了王老板,带着几位外地客商,前来酒馆“偶然”目睹这幅图。

“王老板,您看,这就是我们‘皓记’的‘生意账网’。”陈皓笑着向客商们解释道,“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批货物的去向,确保每一笔交易的安全。”

客商们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但他们却从陈皓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掌控力。

王老板心领神会,在一旁补充道:“陈掌柜的这套方法,可是厉害得很。有了它,就算是再狡猾的商人,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客商们纷纷点头称赞,对陈皓更加敬佩。

陈皓之所以煞费苦心地向外地客商展示这幅《民书流向图》,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些有心之人知道,共济文书不仅仅是百姓们用来记录赋税的工具,更是他们连接彼此、保护自己的纽带。

太阳逐渐西沉,将天空染成一片金红色。

陈皓站在酒馆门口,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默默地盘算着。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刘推官,这位身处道德与权力夹缝中的县城佐官,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他会选择与朝廷使者同流合污,还是会坚守内心的良知,站在百姓这一边?

陈皓深吸一口气

就在这时,一名伙计匆匆跑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陈皓的眉头微微一皱,

“知道了。”他淡淡地说道,语气中听不出任何情绪。

他转过身,走进酒馆,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喜欢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