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51章 王业不偏安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紫宸殿劝进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御书房内的气氛却已降至冰点。

雕花窗棂将午后的阳光切割成斑驳的碎片,落在铺着青黑桌布的御案上,案头堆叠的文书与卷宗,还残留着燕云各地送来的墨香。

李助身着青色官袍,垂手立在案侧,双眼盯着地面的金砖纹路,如泥胎木雕般一动不动,唯有指尖偶尔的颤动,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姜齐坐在御案后的紫檀木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沿,目光扫过李助,语气中带着几分戏谑,却又藏着不易察觉的锐利:“好啊,李先生,长本事了啊!你们什么时候串联起来的?朕的军情司居然都不知道!”

李助身子微躬,声音平稳却难掩一丝局促:“之前陛下不是说,汴梁是负担嘛,这臣只好给陛下一个‘更大的负担’。而且,臣等原本计划等平定西京之后,再行劝进,不想今日杨将军情急之下先行一步,无奈,只能将错就错。”

“所以,就把咱推上了烤架?”姜齐呵呵笑了两声,笑声却未达眼底。

他抬手从御案下抽出一叠厚重的纸册,狠狠甩到李助怀中,纸页碰撞的声响在安静的书房内格外刺耳,“你自己看看,他们这些人手里有多少罪孽!这是时迁从过了界河之后,一点点查到的,耶律得重当年在云州屠过村,耶律宗雷克扣过赈灾粮,还有那些契丹旧将,哪一个手上没有沾着百姓的血?”

李助慌忙接住纸册,指尖触到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他快速翻阅几页,眼中满是震惊,册子里详细记录着辽国旧臣的罪行,时间、地点、受害者姓名,甚至还有幸存者的证词,每一条都足以定死罪。

“这……”李助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他当初串联群臣劝进时,只想着借辽国旧臣的支持稳固姜齐的地位,却忘了深究这些人的过往。

“这一劝进,这些罪过怎么处理!”姜齐猛地提高声调,眼神锐利如刀,“若是清理他们,天下人就要说咱过河拆桥,刚借了人家的力就卸磨杀驴,若是不处理,这些人混到咱们队伍里,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咱们多年攒下的民心,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败光!咱们的队伍,可就脏了!”

御书房内陷入死寂,只有窗外的风声偶尔传来。

李助垂着头,额角渗出冷汗,他知道姜齐说的是实情,新朝初立,最忌失去民心,可这些辽国旧臣又是劝进的关键力量,处理起来确实棘手。

就在李助手足无措之际,他突然眼前一亮,抬起头看向姜齐,语气中带着几分兴奋,“郎君,这有何难?郎君莫非忘了吴用吴总管?”

“吴用?”姜齐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处理这些辽国旧臣,合适吗?”

“吴总管做这些事情,绝对合适!”李助连忙解释,语气急切却条理清晰,“吴总管心思缜密,又懂权谋,最擅长在不动声色中解决隐患。咱们可以任命他为‘燕云巡按使’,让他带着时迁的情报,以‘整顿吏治’的名义留在燕京。他可以先暗中调查,收集这些旧臣的最新罪证,毕竟他们本性难移,就算现在收敛,时间长了也定会露出马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等证据确凿,吴总管再以‘巡按使’的身份下令抓捕,届时百姓只会感激咱们清除贪官污吏,不会觉得是‘过河拆桥’。而且,咱们可以对外宣称,这些人是因‘新朝立后仍不知收敛’才被处置,与之前的劝进无关。这样一来,既清理了队伍,又保住了名声,岂不是两全其美?”

姜齐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心中反复权衡。

吴用的能力他自然信得过,当年梁山多次化险为夷,都离不开吴用的谋划。

而且这个办法确实巧妙,既避开了“卸磨杀驴”的骂名,又能彻底清除隐患。

“一年。”姜齐终于开口,语气坚定,“给吴用以一年时间,一年之后,咱要一个干干净净的燕云,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郎君放心!”李助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吴总管定不会让郎君失望。一年之后,燕云的吏治定会清明,百姓也会更加拥护郎君。”

姜齐点了点头,拿起案头的茶水喝了一口,紧绷的神色渐渐缓和。

他知道,解决了辽国旧臣的问题,新朝的根基才能稳固,接下来,该考虑更重要的事情了。

“郎君,如今要想的,便是咱们该定个什么国号、年号!”一直沉默的公孙胜突然开口,他不知何时已走进御书房,手中拂尘轻摇,神色淡然,“而且,郎君也要考虑哪里为国都,这关系到新朝的长远布局。”

姜齐放下茶盏,目光转向公孙胜:“先生有何高见?”

“国号者,承正统、聚民心也。”公孙胜缓缓说道,“如今大宋难承天命。郎君沿用‘宋’国号,虽能暂时延续中原正统,却也会受限于旧宋的名声;若另立国号,又恐被天下人视为‘篡逆’。依贫道之见,不如暂用‘乾’为国号,‘乾’取自《周易》‘大哉乾元’,寓意新朝承天运、开新局,既不背中原正统,又有革新之意。”

姜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看向李助:“李先生觉得呢?”

李助沉吟片刻,说道:“公孙先生所言极是。‘乾’为国号既显大气,又有深意,确实合适。至于年号,不如用‘启元’,与国号相呼应,也能让百姓感受到新朝的气象。”

“启元……大乾启元。”姜齐低声重复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好,就用‘乾’为国号,‘启元’为年号。”

谈及国都,公孙胜又道:“如今候选之地有三:燕京、益都、东京。燕京乃燕云重镇,地理位置优越,且刚经归义,民心安定,益都乃梁山旧地,根基稳固,粮草充足,无外患之忧,东京乃旧宋都城,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却被西夏威胁,且城池残破,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复。”

李助却摇了摇头,插话道:“郎君,这不管是燕京,还是益都,乃至东京,都太过于偏安。有道是‘王业不偏安’,如今金国在北,西夏在西,方腊在南,若定都于偏安之地,恐让天下人觉得咱们无进取之心。依臣之见,国都暂且不定,先以燕京为‘行在’,待日后收复西京,东京,洛阳,长安,再择中原腹地定都。”

喜欢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请大家收藏:(m.8kxs.com)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