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尚书!”
“臣在!”
崇祯望向冯英,冯英捧着一份文书走出班中。
“宣布一下宪法相关纲要吧。”
“臣遵旨!”
接下来,冯英侃侃而谈。
简单介绍了一下大明宪法主要条款,以及过程中的各种修改与集思广益。
有了朝鲜一事作为铺垫,律法的事儿就顺畅多了。
大明文官天生喜欢没事找事刷存在感,哪怕好官和忠臣。
大明宪法在六部、督察院、大理寺探讨过若干次,内阁也主导过几次讨论会议。
反对声不少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但天子、内阁与刑部强势推进,最终形成试行版。
而且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两条,宪法可每隔一至两年修订,不断完善使其更符合国情。
阐明大明为君主专制国家,规定将花费不超过三十年时间,慢慢过渡到君主立宪,并对部分名词进行了详细注释。
洪武爷当年创立御史及六科言官制,说白了就是从最高层设计出资本主义萌芽。
只不过没有相应法律作为强力支撑,渐渐演变成无休止的勾心斗角,空耗国家根基。
而大明宪法对君主继承、朝堂框架、军与政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等事项,都予以清晰界定。
政务方面设立全国明镜台,为君王以下最高权力机构。
各级官员、社会名流、底层百姓凡有突出表现者均有资格加入,共商举国大事。
军务方面有专属军机处军事明镜台,皆由兵事系统人员参与,不针对民间。
所有内阁及军机处成员、律法、军政大事都将从明镜台诞生。
在三十年过渡期间,君王拥有一票否决权,这是崇祯需要严格把控的方向。
大明官员养成了与君王争夺权力,必须从律法上予以规范,否则革新终将演变成失控。
这条口子让朝官们看到了希望,虽然三十年还很遥远,却也表露出君王态度走向,写进宪法可不是空口白牙。
天子要权但不滥权,与天下人共治,也从根本上杜绝了仕林崇尚的君主同士大夫共治的幻想。
直到冯英说完,文官们全都罕见地选择了闭嘴。
要论其带来的震撼度,从某种层面而言远超两地战事,这些都与前期铺垫密不可分。
“冯尚书!”
“臣在!”
“立即将宪法刊印成册,向中枢、地方、民间大众全面发行,相关配套律法同步实施!
所有文武官员必须带头熟读,华夏日报分期刊连载,务必让天下人尽快熟知!”
“臣遵旨!”
“孙先生!”
“臣在!”
“明镜台委员长由朕亲自担任,内阁再组织廷议推出不低于十名副职,其中内阁、军机处诸卿必须兼任副委员长!”
“臣遵旨!”
尚书侍郎跃跃欲试,内阁和军机处占据七个位置,还有三个是他们的,大家都有机会竞争。
那可是最高权力机构啊,能够决定内阁大学士去留主宰全国要事,谁都不愿轻易放弃。
“此事就到商议至此,刘爱卿来说说春闱吧。”
崇祯浅笑,将目光投向礼部班中。
“是!”
刘宗周再次出列,随口滔滔不绝起来:
“启禀陛下,十年春闱已按去岁之政令归纳为六个科目,分文学、农学、医学、数理化、天文地理、兵科六大类。
预计招纳进士800名,学士3000至5000名,若参考人数较多,可扩大规模!
礼部已派出朝官前往各布政司指导,今年秋试同样按新设之六个科目主考。
其中四书五经比重占两成,六科之一占比六成,策论两成,以综合评分法确定贡生资格!”
崇祯还以微笑,轻轻点了下头。
刘宗周拱了拱手,侧过身面向同僚:
“诸位,本次春闱除科目按革新举措划分外,贡生按旧制举人身份方可参与。
然学士则面向大明所有百姓,不分男女,且秀才、童生、吏员、甚至目不识丁者皆可,对于特别优秀者亦可纳入贡生!”
“什么?”
“这......”
这一说不要紧,殿中瞬间炸开了锅。
去年发布科举新政倡导新学,不少人都忍了,眼巴巴看着诏书下发天下。
可这回连不识字的都可以纳入,预示贡生含金量大大降低,在场大小官员寒窗苦读若干年,还有什么优越感可言。
那啥学士又是什么东西?只知道内阁大学士,科学院也有学士一职,科举中竟然加入这玩意儿?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女子都可以考,实在搞不懂啊。
“肃静,肃静!”
“朝官常把礼仪廉耻挂嘴边,朝堂之上却大声喧哗,不顾身份成何体统!”
蒋德璟和事务司鸿胪局官员出言呵斥,一点没给面子。
这句话有点打脸,不少官员或脸红或不甘地暂时收声。
“诸位,依礼部制定之规章,凡用八股作文者视为无效答卷,务必采用白话文。
所有取得进士、学士资格者,均需入京师大学堂学习三个月。
而后能做官者安排差事授予品级,不能做官者量力提供岗位。”
“......”
刘宗周唾沫横飞,口若悬河说了一大堆。
包括朝官们弄不懂的新名词新东西,均予以解释,最后才爆出一个最大的惊天雷:
“按陛下旨意,明年后朝廷将不再开科取士,改由从社学、大学堂等机构选拔人才!”
收起文书,刘宗周朝天子作揖。
“陛下,臣禀报完毕!”
“甚好,爱卿回班。”
“谢陛下!”
扫视全场一圈,不少臣子与崇祯目光交汇,朝臣们随即低下头,不敢与天子对视。
轻咳一声,崇祯淡淡道:
“朕之所作所为绝非心血来潮,想必尔等存在诸多疑问。
这样吧,朕允许尔等提三个问题,朕来亲自答复!”
“陛下,臣有疑问!”
很多人尚在思考该如何提问,右都御史黄道周出班。
质疑者纷纷伸起脑袋,期盼这个还勉强算一条战线的同类,能提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崇祯浅笑,黄道周和刘宗周都属于如假包换的忠臣,却也是迂腐派代表人物。
刘宗周那刺头被调教得差不多了,偶尔发发犟脾气,崇祯总能把他给拉回来。
黄道周也被敲打过多次,事前并未沟通,看他想问点什么。
“但说无妨!”
“臣遵旨!”
清了清嗓子,黄道周问道:
“陛下,恕臣斗胆,敢问为何取士如此之多?为何三六九等与女子均可参考?为何明年后直接取缔科举?
臣甚是不解,如此读书人积极性必遭受打击,千余年来从未有之,我大明未来何去何从?还请陛下解惑!”
不少朝臣默默点头,黄道周基本问到了点子上。
“爱卿一连三问,一点都不给同僚留余地啊,准确地说是四个问题,哈哈哈......”
崇祯大笑,不少臣子面面相觑。
黄道周还真把他们的发言权都给剥夺了,狗日的不让老子露脸,先前真该动作快一点。
“朕就一个一个回答,过期不候!”
“臣洗耳恭听!”
(注释一:明朝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从下到上依次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通过县试后方具备府试资格,民间称之为“县童”,实则不具备任何功名。
府试通过成为“童生”;院试仍在府一级考,由各省提学官主持,考取则成为生员,即最低级的秀才功名,可拥有一定特权。
乡试在省城考,由朝廷派遣考官或指定布政使主持,产生举人功名,具备做官资格。
会试于京师举行,一般由礼部尚书或内阁大学士担任主考,中榜者称之为贡士或贡生,一般情况下取士两三百人。
殿试则为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从贡生中确定一甲、二甲、三甲排名。
一甲为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注释二:科举各级分为三场,第一场即四书与五经两科,四书为每个考生必考,洪武爷创立以八股成文。
五经为选考,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选一。
第二场考论策,即论、诏诰表等,与五经无关,第三场为时务策论。
所以明代科举考秀才都历经万难,取得进士更是凤毛麟角。)
喜欢重生大明1635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大明1635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