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尚书!”
“臣在!”
天子御音打断了冯英思绪,冯英赶忙向御座拱手。
“不知《大明律》重修事务进展如何?”
“禀陛下,稿件已草拟过半,预计端午前后可全部成稿!”
“很好,所有内容均需咬文嚼字,切莫忽略细节推敲,方知用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臣明白!”
崇祯在山东时便传召内阁并刑部,大明需要一部符合实际的指导性大法,类似于后世宪法。
当下大明以《大明律》为根本,配套《大诰》、《大明会典》、《教民榜文》、《问刑条例》、《军政条例》等法律法规。
已基本具备近代法律体系雏形,放在封建时代其执法思路与法制规模,远远超过历代王朝。
不得不承认明太祖智慧超群事无巨细,考虑问题非常周到,将封建法制推向了历史高峰。
然而随着一系列新政出台,《大明律》已不合时宜,相关律法同样无法再与时俱进。
以新政涉及的内容为例,朝廷只下达诏书及实施细则,规制较为笼统,不能做到完全细化。
为此必须修法及重新立法,否则过程中细节问题将越来越多,无法可依的情况会比比皆是。
“诸位,朕拟成立大明立法委,独立于六部三司之外,直接由内阁掌管,专司修法立法!
原各部制定之暂行条例或律法纲要,均由立法委员会统一复核,之后呈报内阁审定。
委员会需大力扩招人手,从刑部、大理寺等衙门抽调,亦可招纳民间有识之士加入,此事交予李学士代表内阁全权督办!”
“臣遵旨!”
“一国之本在于法度,朕不管过程只论结果,卿等务必高度重视再接再厉!”
“臣等定不辱使命!”
“孙先生!”
“臣在!”
“既然有了立法委员会,朕觉得其品阶不可以太低,主官称之为主任,官阶正三品,副职二人,授从三品官衔!
今日诸位都在,内阁、六部、三司衙门即刻议一议,推出一名主官!”
“遵旨!”
当着皇帝的面,大员们开始讨论起来。
崇祯要的是效率,这一年多来要么小范围廷推人选,要么他亲自指定。
像过去那种所有官员参与廷推的日子,早都成为历史。
并非崇祯不喜欢集思广益,听取广大臣子意见,而是特殊时期当用特殊之法。
待大明一步步走向正规化,有了诸如后世人大之类的机构,他才懒得事必躬亲。
品着他的茶,崇祯一副充耳不闻。
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梳理稍后还要处理的相关事务。
“陛下,臣等已推举出三人候选,请陛下定夺!”
约莫两刻多钟后,廷推有了结果,孙承宗拱手作揖。
“都有谁?”
“回陛下,山西巡抚吴甡、刑部右侍郎韩一良、国子监祭酒倪元璐!”
这些名字臣子们讨论时听了几耳朵,严格地说三人都是可用之人。
吴甡擅于治理地方协调兵事,属于务实之辈,但用作律法不是他的特长。
韩一良给事中出身,继位时便上书痛斥大明官场腐败。
结果被当时的首辅周道登收拾了,落下个沽名钓誉之嫌。
此人为官清廉刚正,却也不是黄景昉那种过度迂腐者,在刑部任职多年,熟悉法律法规。
而倪元璐擅长理财倾向财政革新,为人刚直,曾是东林党主要成员之一,甲申之变听闻天子上吊随即自缢殉国。
与刘宗周、黄道周并称“明末三忠”,代表明末士大夫群体的坚贞气节。
若不是某些人穿越过来,他应该当上户部尚书了。
去年国子监监生受李弘济蛊惑,此人身为祭酒至少有失察之罪,至今还在诏狱呆着呢。
听李若链说过那家伙写过两篇悔过书,表示自己猪油蒙心未识得奸人毒计,还忏悔不该反对后宫筹办报纸。
崇祯当时下令不判他任何罪行,就让他在牢里呆着。
现在一干臣子廷推了出来,显然在表达此人可用之意。
思虑一阵,崇祯开口:
“孙先生!”
“臣在!”
“内阁并吏部、督察院下文,撤销山西巡抚衙门,将吴甡调回京师,朕另有任用!”
“遵旨!”
缓了缓,继续道:
“张佥事!”
“臣在!”
张同敞起身拱手。
“倪元璐身体状况如何?”
“禀陛下,并无大碍,只是牢狱数月体质瘦弱!”
“明日放他回去,命他休养半个月,之后朕要见见他!”
“臣遵旨!”
很多臣子心中咯噔,天子还是听得进去谏言的。
以倪元璐罪行而言可大可小,若天子真是个昏君暴君,世间就没有姓倪这个人了。
不但没杀他还委以重任,天子胸襟不是一般的宽广。
“朕以为倪元璐可当户部侍郎,然律法并非此人所长,牢狱数月也该有所悔悟了。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才选拔应注重能力而非形式!
朕崇尚唯才是举,大明并非没有人才,而是应积极去发掘!”
“陛下英明!”
大家都在感叹倪元璐能重见天日,也在唏嘘黄景昉的命运。
朝堂上何必跟天子硬刚呢,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天子没有重处黄景昉,或许念在其清廉耿直上,只是那人恐怕要坐很久的冷板凳了。
崇祯压了压手。
“着范复粹提任左侍郎,倪元璐就接任户部右侍郎吧!”
“臣等遵旨!”
“臣多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范复粹品阶没升,实际地位却高了半级,连忙跪地谢恩。
华夏文化当中以左为大,左、右侍郎二者官阶一致,仅有第一副手和第二副手之别。
“平身!”
“谢陛下!”
“文先生!”
“臣在!”
“朕看六部侍郎欠缺多位,督察院亦有空缺,吏部可予考察人选,对空职进行补充!”
“臣遵旨!”
文震孟很高兴,当下各衙门空凳子太多却无人去坐,一直是他这吏部尚书的心病。
如今纵观整个朝廷中枢,六部、督察院、九大寺很多职位都没有填齐,天子在这一期间有点类似于万历爷作风。
六部在岗侍郎普遍只有一个,而像王徵那种工部侍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学院。
宋应星、毕懋康之类挂着工部侍郎衔的人,实则都在耕耘科学院或下属制造局。
现各项事务将积极展开,六部急需补齐人手发力了。
去年朝堂混乱不稳,一天到晚瞎逼逼之人甚多,局势也不太明朗,崇祯当时终于理解了万历爷为何几十年不补缺空位。
能入眼的人确实不多,用了说不定也自寻烦恼,干脆就空着。
不过崇祯保障了朝堂运转,不像万历那般最低谷时内阁仅有一人,也没有靠奏章治天下。
那样做的确过分了些,不适合中枢健康执政,那不是他想要的。
“陛下,臣斗胆,敢问九大寺空缺之职是否补齐?”
文震孟接着发问,先前皇帝说了要补位,但只提及六部和督察院,其它的只字未提。
他需要把事务弄清,以领会最高指令精髓。
这个问题崇祯本就会接着说,文震孟提了出来,那就一并给唠唠,大手一挥:
“大理寺全部补齐,除此外其余衙门原则上只出不进,只裁不增!”
“陛下,臣......”
文震孟闻言,不由支吾了一下,在场臣子大多都为之一惊。
大理寺涉及律法和案件复核,属于九大寺中重要衙门,天子不可能视而不见。
然皇帝说得很清楚,好像另外八个衙门无足轻重似的。
钦天监和太医院倒没啥,少几个官职仍旧可以运行。
可翰林院、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同样很重要啊。
尤其翰林院和国子监,那可是读书人与功成名就者向往之地,怎能这样呢?
“陛下......这......”
文震孟脑里满是问号,恐怕也代表着多数人的想法。
之前崇祯本欲在朝会上提,还准备把制定的方略说一说,结果没干成。
大员们反应都这个样子,倘若朝会上宣布此条原则,或许就不止黄景昉一人跳出来了。
(参考消息:
明代九大寺承袭唐宋旧制,为封建集权最高峰,后来的螨清完全参照明制,仅少许调整。
九大寺分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翰林院、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
这当中过半衙门都是为皇室服务,而国子监之类机构,其荣誉性质高于实际意义。)
喜欢重生大明1635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大明1635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