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4章 狄青之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欧阳修间接地在奏疏里影射狄青的身上有谋反篡逆的可能性,那么事实又到底如何呢?

很遗憾,事实也正如欧阳修所言,自从狄青这个曾经的罪犯被拜为枢密使后,京城的百姓和驻军都争相目睹这位帝国第一军人的风采。每当狄青的仪仗出入时,百姓们无不围观以至于道路堵塞,而有关于狄青在战场上的各种传说也在京城的军民当中被传得神乎其神。更要命的是,在赵祯病重期间,行进在大街上的狄青更是被京城中的民众在私下里的闲聊中奉若国家未来的“希望”,这一切都让文官集团感觉如芒在背。

范仲淹曾经送给狄青兵书,希望他不但能够做冲锋陷阵的猛将,更能做胸怀韬略的统帅,可惜的是范仲淹却没有教给狄青做人的智慧。想当年北宋的开国名将曹彬忌惮于自己功高恐会为人所嫉,于是他刻意深居简出处处避人风头,可狄青显然没有这份觉悟和这种意识。正因如此,他的身上可谓是有太多的把柄让人可以轻易拿捏。

在欧阳修的这道奏疏呈上之前,文官集团的人就已经开始了在私下里对狄青进行种种中伤和恶意揣度,欧阳修不过是在皇帝面前替这些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而已。为了诋毁狄青,同时也是为了将其罢免而营造舆论声势,有人便说狄青家里的狗竟然长出了角,而且还会发光。这件事很快就在京城里被传得满城风雨,这事也被用来证明狄青家里出现了异象,这些人的险恶用心和目的已经是不言而喻。倘若这世间某些狗的头上真的能长角还则罢了,可放眼上下几万年哪一条狗的头上长角了?如此恶毒的构陷可谓是将读书人的斯文和颜面自行撕得粉碎,其行径更是堪称极致卑劣无耻。

继欧阳修请求罢免狄青之后,殿中侍御史吕景初又直接找到文彦博等人请求外放狄青以免生患。文彦博表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很为难,因为狄青自担任枢密使之后一直都很忠厚且谨慎,而且毫无什么过失,至于外面的那些传言和流言根本不足为虑和刻意去解读。吕景初却反驳道:“狄青虽然是忠臣,可奈何他太得军心和民心,你身为宰相难道不该从大局上为国家着想吗?”

紧接着,身为两制官的知制诰刘敞也请求赵祯外放狄青,他的说辞很文雅:外放狄青以保全其名节。

面对这一轮要求罢免狄青的呼声,赵祯是真的搞不懂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以前这些人用这方法搞倒无数宰执大臣,如今又来搞身为武人的狄青,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给狄青打抱不平,赵祯一怒之下把刘敞给派到扬州去做了知州。不曾想,刘敞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反而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伟大和壮烈。在离京前往扬州赴任前,刘敞再次向赵祯进言:“现在外界关于狄青的种种传言甚嚣尘上,虽然这些未必可信,但为了防范于未然,陛下一定要把狄青给罢职外放,反正不能让他继续待在京城。在这件事情上,朝廷宁可负狄青,也绝不能让他有负朝廷!”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刘敞这种高学历的文人耍起流氓来简直是无敌般地存在,因为他这是在以国家的名义对狄青耍流氓。转过头,一心忧怀社稷安危的刘敞又跑去对文彦博说道:“之前朝廷有一忧和一疑,忧者,陛下之疾也,现在陛下已经康复便只剩下一疑,那便是狄青。宰相大人,你对此不可不察也!”

在这件事上,文彦博始终与赵祯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对刘敞的这番临别寄语,他一笑置之。然而,很难说身为文官集团第一人的文彦博真的就对有关狄青的各种传言毫不在意。按照《宋史》的说法,赵匡胤当初也不想搞什么兵变,他是被逼迫着造了周朝的反,那么狄青为什么就不能也被逼一次呢?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雨水和洪灾不断泛滥的局面下,宋朝的文官集团一面极力请求赵祯早日立储,一面又在不遗余力地试图将狄青排挤出朝廷,要不然他们就睡不好觉咽不下饭。为了除掉狄青这个安全的隐患,也是为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自己能够继续做大宋的寄生虫,这些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参倒狄青,但他们又不想重蹈刘敞的覆辙。为了不被赵祯外贬出京,他们只好去找文彦博反复唠叨并以各种危言耸听的传闻去吓唬文彦博。

在重重压力之下,文彦博渐渐有些顶不住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在这年七月将一个人召入了京城并将其视为接替狄青的最佳人选——此人便是此前一直称病但实则暗怀政治野心的武康军节度使、知相州韩琦。

不过,无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他们此时都还在力挺狄青。韩琦虽然回京了,但他的职务是掌管国家钱粮的三司使。此举让那些反狄青的势力大受鼓舞,韩琦的回京被他们认为狄青的好日子即将到头,可要想彻底打倒狄青,他们还得努力。

狄青的“末日”很快到来。为了避水,狄青将全家迁移到了地势较高的相国寺。听闻此事,周围的百姓全都赶过来围观,其场面甚是宏大且壮观。于是,有人便添油加醋将此事上报给了文彦博,在这些人的描述中,当天的情景堪比赵祯微服出巡被人认出继而引得开封城万人空巷。出了这种事,文彦博和富弼也是感觉事情很是不妙。最终,在赵祯的默许下,文彦博动用相权以中书省的名义用“熟状”的方式将狄青罢去枢密使之职,改为同平章事、出判陈州。

何为“熟状”?简单说,文彦博呈上一道罢免狄青的文书交由赵祯审阅,然后赵祯在后面含泪加盖上玉玺,如此这道熟状就变成了不可违逆的圣旨。换言之,文官集团几乎是强行逼迫着赵祯在罢免狄青的文书上签字画押!

所谓仁宗!真乃仁宗也!

在正统的史书里,狄青被罢免乃至于最后屈死都是欧阳修的那道奏疏促成的,但在明代的小说和戏曲家冯梦龙所着的《智囊》里造成狄青悲剧的人却是宰相文彦博。在冯梦龙的笔下,狄青被罢免的过程大体如下:文彦博请求赵祯授予狄青双镇节度使并让其外放为官。狄青闻言大怒,他找到赵祯自陈:“臣无功为何要受双镇节度?臣无过又为何要被罢官外放?”

赵祯也觉得狄青言之有理,于是就将这话转述给了文彦博并说狄青是忠臣不该被无故罢免,可文彦博却说:“狄青是忠臣,难道太祖皇帝当年就不是周朝的忠臣吗?”

这一句话让赵祯瞬间毛骨悚然,他也就此默许了狄青的行将罢免。等到正式的公文下发之后,狄青愤然找到文彦博说理并问他为何要罢免自己,文彦博只是轻飘飘地笑着回了一句:“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可能会有不忠之举!”

狄青闻言,吓得连退数步。在狄青落脚陈州之后,文彦博以朝廷的名义每个月都要派两拨人过来“关心”狄青的近况,这让狄青时刻都处在惊惧之中以至于惶惶而不可终日。半年之后,狄青因为嘴角生脓最后毒发身亡。

当然,以上之事并非出自正统史书,唯一与史料相符的就是狄青的死亡方式和时间。这事被后世的很多所谓历史学者引为史料,甚至是被当成文彦博此生最大的污点。但是,请恕我直言,一个写小说和戏曲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明朝人,他写的东西怎么就能被当成权威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冯梦龙的这个说法,狄青被罢官以及最后屈死全都是文彦博一个人造的孽,但欧阳修却在这个故事里只字不提,此为何也?个人认为, 冯梦龙记述的这个故事与同为明朝小说家的熊大木在《杨家将》里蓄意歪曲事实并抹黑潘美有异曲同工之处。

狄青在被罢官半年后于公元1057年3月死于陈州,年仅四十九岁。赵祯闻之此事不胜感伤,他在宫中为狄青发丧并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号“武襄”。

北宋的一代名将就此落幕,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深究其死因,我们这里不做任何的评判,事实我们已经陈述得足够清楚,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基于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

狄青被罢免之后,三司使韩琦便立马接替他成为了新任枢密使。要知道韩琦之前可是一直在大喊自己身体不行了,以至于到了必须要回老家养病甚至做好了就此病死故里的准备,可在如愿回到相州老家后韩大人的病立马就好了,而且突然间就鸿运当头被朝廷调任为三司使,几个月后更是一跃蹿升为了枢密院的一把手从而成为了大宋的顶级高官。这说明了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韩家祖坟上的避雷针比旁人家更长一截所以才被幸运之雷给劈中了吗?

开什么玩笑!这时候的韩琦早就不是当年的北宋政坛狂徒,他已经完全进化了,长达十年的外放生涯已经把他锻炼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僚。从此之后,韩琦便一直屹立在北宋政坛的顶层长盛不衰,直到死后荣耀加身其家族后世更是百年兴旺。

搞倒了狄青,这就完事了吗?非也!

三个月后,另一位枢密使王德用也被罢免,而他的罢免则是因为被御史赵拚数次弹劾,其罪名是: 贪墨无度、不缉子弟且年老羸病,身为大宋枢密使竟然连上朝的时候下跪磕头都显得磕磕绊绊,如此所为实在是有违大臣的礼仪和形象(喷子都一个样,古今莫不如是)。

在文官集团对自己和狄青这两名武人近乎疯狂的进攻下,王德用也自知进退,他不久之后便自请罢官。于是乎,王德用也紧跟狄青的脚步被罢为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由于年老他倒也没有被外放,而是就留在京城里养老。接替王德用担任枢密使的人又是谁呢?我们的一个老熟人,同时也是现任宰相文彦博的政坛死敌——前宰相贾昌朝!

至此,宋朝的两府重臣再又变成了清一色的文官。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8kxs.com)北宋帝国兴亡史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