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看书复述。
有关未来的历史,早已深深刻入朱允炆的脑海中。
“建文元年七月,也就是大约六个月后,四叔就会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誓师起兵,‘靖难之役’爆发。”
“建文元年八月,朝廷派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北伐。燕军与耿炳文所率朝廷大军在真定展开激战,燕军最终获胜。”
“建文二年至三年,先后发生了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虽然过程中形势不利,但燕军最终于建文四年六月,突破朝廷大军长江防线,顺利渡江。”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入南京城。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宫中起火,朕不知所踪,四叔入城,成功夺了朕的皇位。”
本来,从朱允炆说什么“六个月后”开始,朱棣就觉得莫名其妙了。
可没想到,朱允炆居然像是未卜先知一般,不仅大致说出了所谓的“靖难之役”的关键节点,而且还说,四年后,他朱棣,竟然造反成功了?还夺了皇位?
那神情言之凿凿,就好像朱允炆已经提前知道了朱棣即将要做的事。
朱棣难以置信地盯着朱允炆,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否认么,这是事实,虽然是还在谋划中的。
承认吧,凭啥承认?
姚广孝和马和,那就是更是惊呆了,此时脑子里想的全是“这是真的么”。
“四叔就不好奇,朕是如何得知未来的?”
“你……你是如何得知未来的?”
朱棣向来慧眼如炬。
在和姚广孝对视一眼之后,从姚广孝惊讶无比的眼神里,朱棣终于确信,朱允炆并不像是在撒谎或者作伪。
那么,朱允炆能这么说,在朱棣看来,大抵也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
那就是,有比姚广孝还要厉害的高人,能卜算未来!
没想到,朱允炆接下来的话,又让朱棣当场愣住。
“朕以上所言,既非虚妄,亦非卜算,而是原本历史上就会发生的事。”
“朕之所以知道这些,那是因为,朕,去了六百多年后的后世,亲眼见过了历史。”
话已经说到这份儿上,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
朱允炆朝着方孝孺点了点头,方孝孺这才从袖子里,拿出那本朱允炆从后世带回来的史书,递给满脸惊诧的朱棣。
朱棣张大眼睛,仔细一看,那史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字——
《明史》。
------
龙舟之上,聊意正酣。
即便是那几艘围在龙舟附近的小船,也看不出来有任何紧张的气氛。
反观岸边,则是另一幅大相径庭的画面。
大约百来个死士,在朱高煦的带领下,正紧张兮兮地埋伏在芦苇花丛中。
一直守在碣石海域岸边的朱高煦、朱高燧兄弟,已经等的心焦难耐,似乎他们面临的不是一次谈判,而是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
“二哥。”
朱高燧眺望着那碧海蓝天上的龙舟,“父王都已经上船一个时辰了,为何还不下来?”
“哼,”朱高煦脸色一沉,“定是那朱允炆又在大打感情牌,给父王灌迷魂汤。”
“啊?那如何是好?若是父王中了朱允炆的缓兵之计,又该如何?上次从南京逃出来,我到现在还后怕呢,我可不想再经历一遍虎口逃生。”
朱高燧面露恐惧。
他甚至忍不住怀疑,父王会和朱允炆秘密达成什么条件,比如送质子保藩位之类的。
如果真是如此,父王是肯定不会派大哥朱高炽去的,毕竟那是燕王府世子。至于二哥,以他那深不可测的城府,恐怕也有办法不去。
那到时候,岂不就是自己要被派去南京为质了么?
尽管这一切都只是朱高燧此刻的臆想,但是恐惧之下,他已经可以脑补出画面了。
“那怎么办?”朱高燧看向朱高煦,“二哥一向足智多谋,一定有主意的对不对?”
朱高煦见状,顿时在心中不免对自己这个三弟嗤之以鼻。
不就是造反么?怕什么?
打赢了他朱高煦也有机会当皇帝,打不赢……就算打不赢也比坐以待毙强。
“三弟莫慌。”
朱高煦伸出手挡在眼眶上方,向海面眺望,依稀可见那龙舟之上,有一个身着冕服的年轻人正在船上踱步,想必正是朱允炆。
他又顿了顿,突然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二哥可是有了什么主意?”
朱高燧见朱高煦面有喜色,遂好奇道。
“三弟,你看,起风了。这龙舟是不是比一个时辰前父王刚登船时离岸边更近些?”
朱高燧先前还没注意,经过朱高煦这么一说,他顿时也观察到了,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龙舟的确比之前更加靠近岸边。
“还真是!二哥的意思是?”
“若是随我在此的是朱高炽,此计还不一定能成,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那个迂腐的家伙必定会横加阻拦。但有三弟在,二哥很有信心一举定乾坤。只是不知,三弟有没有胆子陪二哥做大事?”
朱高燧一愣,旋即好像懂了朱高煦的言下之意。
“二哥,莫非是想……”
“没错!”朱高煦也不装了,直截了当地说,“以我观察,再过小半个时辰,龙舟会距离岸边更近,到时候估计顶多也就三百多步(大约500米)之遥。”
朱高燧脸色铁青,明显是被朱高煦的话吓到。
“你要刺杀皇帝?”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朱允炆迫害王叔,违背祖训,无道在先,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可即便如此,三百步也太远了吧,又有海风,二哥有信心一次射中吗?若是一箭不中,反倒打草惊蛇,让那朱允炆躲进船舱里,可就难办了!”
“哈哈哈哈哈!”
朱高煦仰天大笑,他拍了拍胸脯。
“三弟你也太小看你二哥了,论文治,我或许比不上朱高炽,但说到武功,我们三兄弟,恐怕只有我得了父王真传。”
朱高煦的话,倒也算不上吹牛。
和喜欢经籍文学的朱高炽截然不同,作为朱棣的次子,后人眼中一生都在惦记着造反的朱高煦,自幼生性顽劣,喜欢舞刀弄枪,可谓是弓马娴熟,因此备受朱棣喜爱。
但朱元璋却不喜欢朱高煦,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认为朱高煦小小年纪言语轻佻,举止鲁莽,因此十分厌恶。
老朱的眼光不可谓不火辣,很快,朱高煦就会做出惊人之举。
喜欢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请大家收藏:(m.8kxs.com)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