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娱:踩着娜英冯裤子成为顶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5章 意义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2004年的好莱坞,落日大道旁的意大利餐厅里,浮动着红酒与芝士的馥郁香气。

黄建鑫摇晃着杯中的赤霞珠,目光掠过窗外鳞次栉比的影院灯牌——其中最耀目的,正是映着战机呼啸的《决战中途岛》巨幅海报。

这个来自东方的导演,此刻正身处世界电影工业的心脏,感受着文化碰撞带来的微妙震颤,“米国真是霓虹闪烁啊!”

“黄导,听说李总让你回去拍《建国大业》?”

王保强咧着标志性的憨厚笑容,眼角的皱纹却藏不住精明的光晕。

他替黄建鑫斟满酒,声调带着恰到好处的敬重:“这等鸿篇巨制,可不能忘了小弟啊!”

满桌顿时漾起善意的哄笑。

谁说王保强傻?

这个从冀南农村走出的演员,早已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草根到资本的华丽转身。

在名利场这个不见血的战场,他看似笨拙的每一步,都精准踩中了时代鼓点。

前世,他同样如此,从《盲井》到《天下无贼》,从金马奖最佳新人到内地票房保证,王保强比谁都清楚如何在影视这个圈子内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黄建鑫指尖轻叩桌面,目光扫过席间众人——有刚从国内赶来学习的导演,有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编剧,还有几位正试图撬动国际市场的制片人。

他们身后,是正在疯狂扩张的华夏电影市场,是每年30%的票房增长率,是即将突破的年度百亿票房大关。

这一切都发生在加入wto后的第五个年头,文化市场的开放与保护正在微妙平衡中寻找支点。

“放心,忘不了你。”

黄建鑫起身举杯,声音陡然沉厚:“诸位也都加把劲。大丈夫处世,碌碌无为,与朽木腐草何异?”这句话他酝酿已久,恰如他正在筹备的《建国大业》,不仅要展现历史风云,更要传递一种文化自信。

这句文绉绉的励志宣言,顿时点燃了席间的热烈气氛。

“嘿,老黄这是拽上词了!”留着络腮胡的战争片编剧赵丹打趣道,随即抑扬顿挫地接话:“要我说,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这位以拍摄军事题材见长的导演,曾在国内完成过几部抗战片,此刻正怀着朝圣之心考察好莱坞的工业体系。

坐他对面的历史编剧张黎推了推眼镜,突然激昂接道:“大丈夫身居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话音甫落,席间突然静默。

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张黎——这话怎么有点反骨仔的感觉?

“呃…我不是那个意思。”张黎顿时涨红了脸,急忙找补:“我是说,我们不能永远屈居于好莱坞体系之下,你看李总这次用《决战中途岛》证明,我们也能在别人的主场打出漂亮仗…”

“这还差不多!”

黄建鑫大笑解围,顺势接过话头:“大丈夫之志,应如长江东流入海,何苦怀恋这米国的纸醉金迷?咱们的舞台,终究在神州大地。”

玻璃杯碰撞出清越的鸣响,十余只酒杯高高举起:

“感谢李总让咱们看见,外面的月亮未必更圆——敬这最好的时代!”

“敬最好的时代!”

“…”

猩红的酒液在杯中荡漾,映照着一张张微醺的面孔。

他们身后,东方的电影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裂变生长。

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破冰北美市场,到《穿蓝色睡衣的男孩》在奥斯卡拿奖,从《天下无贼》、《功夫熊猫》创下票房奇迹,《越狱》、《绝命毒师》席卷米国电视市场,到即将启动的《建国大业》,华语电影人正在尝试各种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贪婪地学习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同时又渴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这个时代文化转型的缩影。

翌日清晨,伯班克机场笼罩在加州的薄雾中。

黄建鑫拖着行李准备出发,王保强、卓韦、董旋等人都来送行。

远处的影院依稀可见《决战中途岛》的宣传立牌,海报上米军战机正俯冲轰炸日舰,这个由华人主导的好莱坞大片,正在改写许多规则。

“回去就筹备建组了。”

黄建鑫与众人逐一拥抱,感受着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离别方式,“等你们回国,我在京都饭店摆接风宴。”

董旋打趣道:“就怕黄导到时候身居高位,我们要见您得通过三层秘书审核。”

“那不至于,”黄建鑫佯装严肃,“顶多装作不认识你们。”

笑声未落,远处忽然传来鼎沸人声。

只见数百人正沿着机场外围道路行进,如同潮水般缓缓推进。

队伍前方有人高举着《决战中途岛》的巨幅海报,抗议声浪穿透晨雾隐约可闻。

“绕开些走。”卓韦下意识护住女士,忽然眯起眼睛:“等等…他们举的海报好像是支持我们的?”

众人讶然望去,只见游行队伍举着的标语写着“还斯普鲁恩斯公正历史”、

“《珍珠港》是垃圾…”

“我们需要真实的战争电影”。

几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甚至cos成米军水兵,抬着自制的中途岛战役沙盘模型。

这场面让来自华夏的几个电影人感到既荒诞又震撼。

“竟然还能这样?”

与此同时,《决战中途岛》正以破竹之势刷新纪录。

北美首周票房即破1.5亿美元,第二周逆势上扬5%,悍然打破迪士尼《珍珠港》保持四年的战争片纪录。

《好莱坞报道者》给出满分评价:“李琦用东方视角重构了米日对决,既保有史诗格局,又注入了东方哲学中的宿命感。”

《综艺》杂志惊叹:“从未有一部战争片能同时获得军方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认可。”

而《扭腰时报》则敏锐地指出:“这部电影的成功标志着华夏人电影工作者已经彻底掌握好莱坞叙事语法,并开始输出独特的价值观。”

而真正引发震荡的,是影片激起的历史反思浪潮。

无数米国观众在观影后开始挖掘中途岛战役的细节,继而震惊地发现:

战役真正的英雄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将军,竟始终未获得应有的五星上将军衔。

军事论坛上出现万字长文,分析斯普鲁恩斯的每个战术决策:“他在雷达发现敌机后127秒内收回全部飞机,这个决策避免了航母全军覆没”。

“他的西返命令看似保守,实则为次日决战保住最后筹码”。

历史爱好者翻出档案:

当麦克阿瑟在“密苏里号”上享受历史性时刻时,斯普鲁恩斯正率舰队警戒可能出现的出尔反尔袭击。

“这是对英雄的羞辱!”

退役海军上校卡尔森在Fox新闻镜头前激动不已。

“斯普鲁恩斯每个选择都以大局为重,包括放弃参加受降仪式,现在却连五星上将都不是?”

柏宫官网请愿人数三天突破十万。

国会扇前,老兵们穿着二战制服静坐抗议。

东点军校更将《决战中途岛》列为必看教材,军事史教授在课堂上直言:“这是最好的战术分析案例,斯普鲁恩斯每个判断都经得起推敲。”

前世有人说,90年代,米国给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五星上将,那是假的。

历史上,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获得五星上将。

然而这一世,却是不一定了。

为什么李琦一定要做米国市场,这就是意义。

太平洋另一端,本子市场的反应同样激烈。

尽管民间仍有抵制声浪,驻日米军却成为观影主力。

毕竟有好几万人。

再加上部分本子人、在本子的留学生、华裔、韩裔…首周票房,便突破 200万美刀,比前世本子播出两个月下来都要高。

米军基地外的影院夜夜爆满,年轻士兵们看完电影热血沸腾。

有几个米国大兵半夜睡不着,跑出去逮住几个本子人,往死里打了一顿。

“狗东西,半天不打,上房揭瓦…”

眼见着对方出气多,进气少,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

次日清晨,本子外务省官员面色铁青地走进米国大使馆:“必须严惩肇事士兵,否则难以平息民意。”

大使西弗揉着太阳穴应付完日方抗议,转身就对秘书发火:“告诉驻本子的米将军官,管好那群惹事的浑球!”

但同时,他也警告本子的官员,“做好你们要做的事情,尤其是教科书修订计划,现在不是刺激民族情绪的时候,要是再挑动双方对立,我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

京都。

长安街的车水马龙。

窗外,央视的塔楼正在夕阳中泛着金光,更远处国家大剧院的合金圆顶已初见雏形——这是属于华夏的黄金时代。

此刻,李琦正在林和泰的房间里面喝茶。

“因为你这部电影,本子文部省推迟了教科书修订计划。”

林和泰有些哭笑不得,“我说你小子,在好莱坞拍片都不忘搞统战工作?”

“我也是搂草打兔子,顺便的事儿,这样看来,米国和本子的关系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坚韧。”

“我正好和你说这个事情,鉴于你现在的情况,上面决定给你派个保镖加秘书,照顾你的安全事宜。”

“小赵,你进来一下。”

“呃…”李琦看了对方一眼,嚯,竟然是个女保镖?

“别小看人家,拳击、柔道、驾驶、射击无一不精,日常无论冬夏,随身穿着的都是 8斤重的防弹衣,手枪从不离身的…之前都是保护外宾,这也就是你,我出去都没有这待遇。”

“是嘛?”李琦看着对方有些偏瘦弱的身板,难以想象她身上竟然穿着 8斤重的防弹衣,“你穿防弹衣只能防止身体不能保护头啊。”

“报告,防弹衣是为了防止子弹穿透我的身体,伤到外宾。”

“…”

“林老,我能换成男的吗?”

“你还挑上了?再说了女生更细致,要想换,你找上面去说。”

“…”

李琦想了想,还是算了吧,想来也是,随着自己现在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身边要是没有一个人,万一出点什么事儿,那就真不好说了。

可以这么说,他拒绝不了,也不能拒绝。

目光掠过墙上世界地图。

红色图钉扎在好莱坞、东经、柏林、巴黎,蓝色箭头正从京都辐射向全球。

《决战中途岛》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

莫名的,他想起斯普鲁恩斯将军的那句话:“真正的胜利,是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

文化战争从来不只是票房之争,更是话语权的较量。

当东方叙事能重新定义西方历史,当华夏电影人可以用好莱坞语言讲诉全人类的故事——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壮阔的银幕史诗。

夜幕降临,洛山基、东经、京都的影院同时亮起灯牌。

《决战中途岛》的排片表延伸到深夜最后一场,观众们捧着爆米花走进放映厅,即将共同经历七十年前那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海空对决。

而银幕之外,一场关于历史解释权、文化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每个电影人都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李琦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林和泰又和他说了一件事情,“对了,这几天,从岛内要回来一批老兵,既然是你发起的,最好你也去迎接一下,露一下脸。”

“行!”

趁着《建国大业》还没有筹备,正好陪着老兵们走一圈。

也算是有始有终。

鲁省。

舷梯缓缓落下,金属与地面接触的声响在空旷的机场回荡。

石知义扶着舷梯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浑浊的双眼紧紧盯着下方棕黄色的土地。

“六十年,六十年了,我终于回来了!”

多少次在梦中踏上,此刻却如踩在云端般不真实。

当第一只脚稳稳落在地面时,一股电流般的震颤从脚底窜遍全身。

他低头看着磨旧的皮鞋陷入松软的泥土,仿佛看见年轻时的自己穿着草鞋在田埂上奔跑,母亲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挥着蓝布衫喊他回家吃饭。

“呜呜呜…”

石知义老泪纵横,咸涩的泪水突然涌出,滴落在土地上,摔成八瓣。

他颤抖着蹲下身子,粗糙的手掌抚过地面,触感比梦中更温暖、更真实,抓了一把使劲闻了一下,“没错,就是这个味儿,我日死梦想的味道…妈,儿不孝,回来晚了…”

接机的人群中传来压抑的抽噎声。

石知义抬起头,看见举着“欢迎回家”横幅的几个人眼中闪烁着泪光。

一个穿着红色旗袍的中年女子挤到前排,手中捧着一束雏菊,哽咽着叫道:“二爷爷…“

喜欢华娱:踩着娜英冯裤子成为顶流请大家收藏:(m.8kxs.com)华娱:踩着娜英冯裤子成为顶流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