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五华山,皇宫大内,养心殿。
“咳咳”
说完老家衢州见闻的王夫之,轻咳两声,清了清嗓门,缓了几口气。
同时,又瞟了一眼,一直站着,岿然不动的好友顾炎武,深叹一口气,微微摇了摇头。
半响后,钢牙一咬,拱手对着朱皇帝,继续说道:
“回禀陛下”
“据老臣多年的观察”
“湖广那边的气候,确实是有点问题的”
“老百姓逃亡,避难战祸,屡禁不止,逃到大山里,干旱严重,更是难于生存”
“之所以,他们不敢反抗,或是闹事暴乱起事,还是忌惮洪老狗的囚笼战略,兵多将广”
“所以说,顾侍郎说的气候问题,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斗转星移,风水轮流转,几十年了,干旱气候迁徙,应该也是存在的”
“三十年前,陕西陕北干旱,南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这十几年来,就轮到大西南干旱,粮食歉收,也就正常了”
、、、
说罢,说到这里,稳重的王夫之,又对着朱皇帝深鞠躬,闭嘴回到队列。
该说的,不该说的,作为好友的他,只能替顾炎武说到这里了。
没错的,王夫之的官场生涯,几经沉浮,坎坷不断,早就练就了察言观色啊。
今天晚上,他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的好友顾炎武,第一次入朝,竟然如此勇猛,直接硬怼一众大西南巨头。
但是,王夫之本就是西南人,跟在龚彝身后打下手。
老辣的龚彝,坟头土都埋到鼻梁口了,早就在暗中培养接班人。
几个月以前,朱皇帝把入朝的王夫之,安排进了户部。
刚开始,龚彝还是对王夫之,有点意见的,毕竟以前是个铁头娃,特立独行。
但是,现在成熟多了,稳重踏实,不争不抢,踏实肯干,又身负才学。
很自然的,龚彝就看好王夫之,内心里有点想法的。
所以说,刚才的情景,顾炎武即便是说的有道理,王夫之也不好过分偏袒。
“嗯”
终于说完了,没人说话了,整个大殿寂静如鸟。
龙座上的朱皇帝,嗯的一声,把目光看向兵部,开口发话:
“邹尚书”
“该你了”
是的,大明的兵部,负责战略定制。
一句话,就是该不该打仗,怎么打仗,如何出兵,定制战略战术规划。
刚才,吏部,礼部,户部,五军,封疆大吏,都察院,都发言了。
如今,就该轮到兵部,做最后的总结性说话了,朱皇帝相信邹简臣,有这个能力水准。
这一边,沉稳老练的邹简臣,憋了半个时辰,也终于等到了发言机会。
于是,二话不说,步伐坚定的走出来,环顾左右,再拱手躬身回道:
“回禀陛下”
“兵部上下,老夫,龚侍郎,金侍郎,意见一致”
“那就是出兵,尽快发动东征北伐”
目光锐利,一言而决,掷地有声,态度坚决鲜明,支持朱皇帝的东征北伐。
开玩笑,兵部三巨头,去年的大朝会,就已经定下了计划,然后一直在筹备大战役。
耗费无数的精力,筹谋规划,调兵遣将,一切都是为了东征北伐啊。
“东征北伐”
“是举国之战,是战略大决战,事关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
“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方面,这是本朝最大的战略优势”
“满清鞑子是外族,霸占华夏九州,嗜血残暴,灭绝人性,不得人心”
“尤其是大江南,剃发易服,奴役士族”
“无数的忠贞义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抗清十几年,反抗鞑子的暴政”
“地利方面,本朝的优势也不小”
“一条长江水,连绵几千里,隔绝南北,犹如天堑,易守难攻”
“本朝的精兵,足足有30多万,在长江以南,已形成了局部的战略优势”
“同时,本朝拥有广东,旧港,占城,阿拉干,也有足够多的海军战舰,优势更甚”
“更何况,福建正在交战,鞑子在长江以南,更是举步维艰”
“天时方面,本朝的优势,还是不小”
“紫禁城的满清鞑子,连战连败,娃娃皇帝,权臣内斗内耗,内部一盘散沙”
“这要是到了大决战,他们的军政,都很难得到有效的统一,更谈不上号令如一”
“反观本朝,恰恰相反”
“陛下战功赫赫,百战百胜,威望盛隆”
“从滇西起兵,一路反推,灭杀鞑子的10万西征大军”
“又下两广,拿下贵州,缅甸,阿拉干,旧港府,占城府”
“前前后后,歼灭的鞑子精锐,不下于20万,扈从辅兵丁壮更多”
“这就是天时优势,本朝无论是在士气上,还是在军政号令上,都可碾压满清鞑子”
“最后一点,就是拖不得”
“拖得越久,鞑子的国力和军队,就恢复的越快”
“本朝的战略优势,也会被鞑子逐渐缩小,或是抹平,甚至是反超”
“所以说,打,一定要打,狠狠的打”
“乘其病要其命,趁着战略优势够大,先干翻大江南的清狗子”
、、、
噼里啪啦的,胸有成竹的邹尚书,一口气把所有的战略设想,全部喷完了。
这些话,在他的脑海里,已经循环了无数次。
白日里忙完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要复盘天下的形势,才能保证不出错啊。
没办法,上面的朱雍槺,不再是岷王了,而是大明的统治者,大明皇帝。
看一看,数一数,整个大殿里,有名有姓的朝廷重臣,就超过了30个。
说实在的,有资格坐上这个兵部尚书的人,大有人在啊,内卷的太厉害了。
“铛铛铛、、”
邹军师说完了,整个大殿,还是寂静如斯,朱皇帝又敲了敲桌子。
然后,不紧不慢的站起来,环顾四周,一众文武群臣。
脸色刚毅,表情严肃,目光锐利,重重的点了点头,坚决有力的宣言:
“诸位臣工”
“邹尚书说的,就是朕要说的”
“东征北伐,势在必行,越快越好”
“这是举国之战,也是国运之战,事关大明的国祚,华夏民族的兴衰”
“现在,在这里,朕再问你们一句”
“东征北伐”
“杀鞑子,杀清狗,光复太祖龙兴南京城”
“谁赞成,谁反对?”
、、、
喜欢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