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给那条大的山沟儿起了个名字:新峪。
这里也是上次拾福峪的人避难的地方,所以有一些窝棚什么的,暂时可以让他们容身。
但农时不等人,现在不赶着种点儿东西,光凭拾福峪那点儿地可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祝心华他们做好了准备出发去雁北的时候,付宁带着人在新峪平整了一些土地。
没有时间垒堤堰,他们就是把一些土层稍微厚一点儿的地方整理出来,杂草拔一拔,等着大同那边的人到了,就交给他们了。
而张君心里发愁的是土地和人的关系。
这些地怎么分给这些外来的人呢?
首先这个地都是生地,要想好好儿种就得下大力气开荒,那么这段时间他们的生计怎么保证?
再有分地的标准是什么?按人头分?按家庭分?
一个人要多少地才能养活自己?
这批都分了,下一批来了怎么办?
……
一连串儿的问号砸得张君神神叨叨的,天天拿着纸笔在那儿写写画画,一会儿又撕了,重新开始。
付宁实在是忍不住了,“张代表,别祸祸我那纸了行吗?这玩意儿现在也不好买。”
看着他写了又涂了的那些问题,付宁给提了个建议。
干嘛非得把地分了呢?
咱们就合在一块儿,地是政府的,大家一块儿种,等到收成的时候,一半儿算公粮,剩下的一半儿大家分。
平时吃饭也一块儿吃,等到秋后分了粮食,各家再分开过。
在这种模式下,他们不能算是纯粹的农民了,应该算是农业工人。
等到胜利了,他们可以选择回家,也可以选择留下,那个时候就灵活多了。
张君听着他的建议,拿过纸笔来唰唰的记。
看着他这么兴奋,付宁赶紧又泼了两盆冷水。
“但是这么干的前提是,思想工作得跟得上,人们得有集体意识,不能比着偷奸耍滑,都塔儿哄,那就等着挨饿吧!”
张君拍了拍自己已经开始发热的大脑,“思想工作我来做,咱们也都是尝试。
而且就像你说的,咱们不是要长久推广一个什么模式,而是把最难的这几年度过去,等到那个时候上头会有安排的。”
有了这么个方向,张君跟打了鸡血似的,又开始在屋里奋笔疾书了。
等大同的人到了,付宁觉得这位党代表肚子里的词儿都快能把新峪堆满了。
付宁不擅长跟人打交道,他张罗着让拾福峪的大爷大娘过去帮他们做两天饭。
常年饥饿的肠胃可不能上来就奔着饱吃,棒子面的糊涂得先喝上两天,适应了换棒碴粥,从小碴儿到大碴儿,过渡几天。
而今年种地就没有计划了。
付宁给出的规划就是见缝插针,能种尽种。
平整出来的那些土地,全都种上玉米和土豆。
没有来得及平整的地方,把草拔了,土层厚的地方种粮食,土层薄的地方种窝瓜。
这个瓜不挑地好养活,嫩了能当菜,老了能顶粮,嫩叶和花都能吃。
再加上山里的野菜,怎么着也能对付着活下去。
拾福峪这边儿养了猪和鸡,二香又带着人进山给掏了一窝小野猪和几个野鸡崽子,分给新峪几只,他们那边儿也算是有养殖业了。
等到今年有了收成,农闲的时候就有工夫好好收拾这些地了。
开荒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拾福峪现在的那些地,可是付宁带着这么多人足足干了三年才收拾出来的。
新峪这边要规划,拾福峪这边儿也没闲着,临时的战地医院要建起来了,里外里就一个人---二香。
她是在北平的时候给肖远安打过下手儿,勉强能算半个护士,那些药还大都知道是干什么的。
在很多地方,只要你能认识两个字就扔给你一个药包,可能里面就只有一卷绷带加上一瓶酒精,那就是你跟兄弟们的命。
祝心华带着原有的游击队在附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整天琢磨着把小鬼子钓出来再弄死两个,或是在他们去扫荡的路上干一下子,多给逃跑的乡亲争取些时间。
这伤员就络绎不绝的送了过来,为数不多的空屋子都占上了,二香忙得跟陀螺一样。
但是她的压力来自于自身的能力,一个非专业的护士,能做的其实不多,当第一个在她手里死去的战士出现时,她真的是有些崩溃了。
那也是个年纪不大的年轻人,二香把他埋在了拾福峪的山上,蹲在坟前哭了半宿,谁劝都不好使。
最后付宁把祝心华薅过来了,这位前军医坐在坟边儿上,拿自己现身说法,跟二香一直聊到了天亮,才把她的情绪给拉回来。
但是专业人员缺乏的现实必须得改变,付宁天天跟着张君一块儿琢磨上哪儿该落点儿有一技之长的人。
他们俩本来都计划好了,打算悄悄回一趟北平,那里高校多,没准儿就能说动一些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过来。
但是祝心华跳着脚的反对,太危险了。
这两个人一个是雁北根据地的创始人,悬赏还在呢。
另一个就更不用说了,为各个根据地培养农学人才,还提供良种的育种专家。
不管是谁出了问题,他都吃不了兜着走!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周博宇又来了。
致公堂一直在海外给国内的抗战筹集物资,而周博宇因为晚晚的关系,自告奋勇跑起了陕北这条线。
拾福峪成了他这一路上的休息点。
这次他没有走天津港,上回他在码头上露脸了,那边儿的青帮还有内鬼,差点儿把命搭上。
他是从上海下的船,带着东西装作商人一路往西北来。
路上他救了两拨从浙江和江苏的沦陷区想去大后方参加抗战的学生。
这些孩子原本是结伴要去重庆的,路上被鬼子发现了,只能一路奔逃,死伤惨重。
遇上了周博宇的都是命大的,但是周博宇可不是去重庆的。
在他的忽悠之下,这些人就跟着他一块儿北上了。
他们之中有护校的、有技校的,还有财会学校的。
张君跟盯上老母鸡的黄鼠狼似的,天天拉着他们聊天,推心置腹。
还真让他留下来了好几个,可是解了燃眉之急了。
等41年过去的时候,整个儿拾福峪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总算是有了根据地核心区的模样。
可是一进42年,斗争形势一下就严峻起来了。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启。
为了稳固后方,也为了支持庞大的战争开支,鬼子对沦陷区开展残酷的扫荡和压榨。
拾福峪里的气氛也紧张起来了。
喜欢清末小旗兵请大家收藏:(m.8kxs.com)清末小旗兵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