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的天气给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一场突
如其来的极地气旋带来了强降雪和狂风,能见度骤
降至不足百米,船体在风浪中剧烈摇晃。原定由中
丹队员共同操作的水下机器人( RoV )下潜计划面
临搁浅。是冒险作业,还是放弃这来之不易的窗口
期?
关键时刻,李旭扬和索伦森博士展现了卓越的决策
能力。他们综合评估了气象预报、船舶性能和设备
状态,决定在加强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抓住风浪稍
缓的短暂间隙进行作业。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中
方队员熟练地检查 RoV 的机械臂和传感器,丹方队
员则凭借对本地水文的了解,优化了下潜路径。当
RoV 最终缓缓沉入漆黑冰冷的海水时,指挥舱内,
中丹科学家并肩站在控制台前,共同注视着从千米
之下传回的画面。
数小时的等待后, RoV 的灯光终于照亮了海峡底
部。没有期待中的密集生物群落,但却在岩石缝隙
间,发现了零星但确凿的化能合成细菌膜,以及一
些适应特殊环境的底栖生物。更重要的是,传感器
采集到了此处海水化学成分的异常数据,为研究海
底地下水排放或地质活动提供了宝贵线索。虽然并
非轰动性的发现,但这次成功的协同作业,在极端
天气下获取了关键数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索伦
森博士指着屏幕上那些渺小却顽强的生命迹象,对
李旭扬说:\"看,李队长,生命总能找到自己的出
路,就像合作总能找到共同的方向。\"李旭扬点头
点头,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四、升华:冰原上的救援与情谊
联合科考不仅是工作的协同,更是生命的托付。在
一次对沿岸冰川前沿的无人机航测任务中◇一支由
中丹各一名年轻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乘坐小艇靠近
冰崖作业。不料,一块桌盘大小的冰块从百米高的
冰崖上崩落,砸在小艇附近,激起巨浪,导致小艇
引擎熄火,并被涌浪推向更危险的浮冰区。无线电
里传来急促的求救声。
当时,\"新极光\"号正在几海里外进行战位作业。李
旭扬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他一面指挥
大船全速向事发地点靠近,一面命令直升机随时准
备起飞救援。索伦森博士则迅速调集了船上的丹方
队员,他们中有人熟悉小艇操作和极地冷水自救知
识。没有国籍的区分,只有对同伴的关切。中方队
员操作重型起重机准备吊篮◇丹方队员准备好了保
温毯和急救设备。
当时,李旭扬和索伦森博士都站在寒风凛冽的甲板
上,紧盯着远方那个在浮冰间飘摇的小点。由于大
船无法过于靠近浅水区和密集浮冰,最终决定由经
验丰富的丹麦大副带领一名中方水手,驾驶更灵活
的救援艇前往施救。在紧密无比的配合下,遇险的
两位科学家被安全救回大船。虽然身体寒冷,但无
人受伤。当晚,食堂特意准备了热汤。劫后余生的
两位年轻人,一位来自上海,一位来自奥胡斯,用
还不熟练的英语和手势比划着当时的惊险,眼中却
充满了对队友的感激。这一刻,所有的文化隔阂都
消融在热汤的蒸汽里。李旭扬和索伦森博士相视一
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对这支跨越国界的团队所产
生的深厚情谊的认可。
五、归程:收获与展望
当\"新极光\"号结束为期一个多月的北部海域考察,
开始转向南方返航时,船上满载的不仅是数以千计
的海水、沉积物和生物样本,以及数 tb 的宝贵环境
数据,更有一份沉甸甸的、由中丹两国科学家共同
书写的合作篇章。
在总结会上,李旭扬队长动情地说:\"这次考察,
我们征服了恶劣的环境,取得了预期的科学数据,
但最大的收获,是我们与丹麦同行在冰海中结下的
深厚友谊和建立的互信。科学探索的道路如同北极
的航路,充满未知,唯有同舟共济,才能行稳致
远。\"索伦森博士回应道:\"李队长和他的团队展现
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合作精神。这次成功的合作证
明,面对全球性的气候与环境挑战,跨国界的科学
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必然。我们收集的数据属于全
人类,它们将为了解和保护这片脆弱的极地生态系
统做出贡献。\"
航船破开深蓝色的海水,身后是逐渐远去的白色大
陆。格陵兰北部海域的极端环境,如同一座熔炉,
淬炼了科学的真知,也锻造了跨越文化和国籍的信
人与友谊。李旭扬、索伦森以及所有科考队员的故
事,是国际科学合作精神在地球之巅的生动写照,
他们的航迹,不仅留在了冰海之上,也为未来应对
全球性挑战的合作模式,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
灯。
喜欢走向深蓝(幻想小说)请大家收藏:(m.8kxs.com)走向深蓝(幻想小说)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