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异界之我是小农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0章 赶往石山县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河山县诸事尘埃落定,局势渐趋平稳。

这一日,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县衙的庭院中。

王铭身着一袭素色长袍,

正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行囊,准备带着程雅赶赴下一个县城,

继续履行巡查之职。

就在此时,

一名快马加鞭的信使匆匆闯入县衙,呈上一封书信。

王铭展开信件,

只见其中夹着一份军报与一封密信,竟是小侯爷所寄。

军报上详细记录着抄写大将军呈递给朝廷的军情。

信中提到,

大军已然在雁门关集结完毕,欲与鞑子一决高下。

然而,局势却不容乐观。

鞑子的左贤王亲率十万精锐,死守雁门关,始终闭门不战。

那雁门关,宛如一座不可逾越的巍峨屏障,

高耸入云,城墙厚实坚固,

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势,着实易守难攻。

我方军队为打破僵局,发起了数次试探性进攻。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但每一次冲锋,都遭遇了鞑子顽强的抵抗。

尽管我方将士英勇无畏,可无奈雁门关防御森严,

数次进攻下来,虽未遭受毁灭性打击,却也伤亡众多。

而那雁门关,依旧如同一头沉睡的巨兽,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毫发无损。

仅仅一个月的对峙,

便让大将军以及初来乍到的小侯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烦躁。

毕竟,军中粮草储备虽尚可支撑一两个月,

但长此以往,绝非长久之计。

战争的僵持,不仅消磨着将士们的士气,

更让后勤补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小侯爷在密信中言辞急切,向王铭求助。

信中满是对当前局势的忧虑,询问王铭是否能凭借其智谋与见识,

想出良策,助力大将军攻破雁门关,打破这胶着的战局。

王铭读完信件,神色凝重。

他深知雁门关之战的重要性,也明白小侯爷此刻的焦急。

沉思片刻后,他毅然决定改变行程,

即刻掉头前往最西北的石山县。

石山县,

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县城,

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下,境况之凄惨,远超想象。

紫山县历经劫难,百姓惨遭屠戮,十不存一,已然是满目疮痍。

然而,与石山县相比,却还算是好的。

石山县所遭受的破坏,堪称毁灭性的,几乎到了百不存一的境地。

整个县城连同辖下的诸多乡镇,人口凋零,

费尽周折的大将军也仅仅才收拢汇聚了万余人。

这些幸存者,皆是在死亡边缘挣扎过来的。

如今,在小侯爷的悉心安排下,

这些难民效仿以工代赈的方法,

齐心协力,开始重建他们破败不堪的家园。

县城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百姓们虽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对未来的期许。

尽管县城损毁严重,房屋大多坍塌,街道破败不堪,

但众人齐心协力,努力让这座县城重新焕发生机。

毕竟,这里是他们的根,

即便再残破,也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给予他们一丝温暖与安宁。

而石山县,作为黄州的管辖之地,此刻正亟待各方力量的援助与支持。

“丫头,看来咱们这巡查的目的地得变一变了。”

王铭目光沉稳,看向正整理物件的程雅,缓缓开口说道。

“啊?大少爷?”

程雅手中的动作戛然而止,

她惊讶地抬起头,美目之中满是疑惑,急切问道,

“大少爷,这是为何?咱们要去哪儿呀?难不成是去找小侯爷?”

王铭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地解释道:

“差不多,咱们此次得奔赴石山县。

石山县同为黄州管辖之地,

那儿的百姓正靠着以工代赈艰难地进行灾后救治与重建。

身为朝廷命官,应心系百姓疾苦,我等自然有责任前去视察帮扶。

况且,石山县毗邻雁门关,

如今已然成为大军粮草后勤的关键集中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可是,大少爷,咱们去那儿,会不会碰到鞑子呀?”

程雅秀眉微蹙,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担忧。

毕竟鞑子的凶悍她有所耳闻,生怕王铭遭遇危险。

王铭思索片刻,语气笃定地说道:

“遇见的可能性自然是有的,不过鞑子也并非鲁莽之辈,

他们应该不会贸然派遣少量兵马去骚扰大军的后勤集中地。

毕竟当下双方大军主力都集结在雁门关。

咱们此次前去,一来可以顺路看望小侯爷,

二来也看看能否想出良策,助大军收复雁门关。”

“好吧,大少爷去哪儿,我便跟着去哪儿。

再说了,对付鞑子,本就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定当义不容辞!”

程雅说着,脸上浮现出坚毅的神情,

她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语气豪迈,尽显女侠的飒爽英姿。

王铭见状,不禁微微一笑,略带调侃地说道:

“行,就当作我此番陪你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了。

你可开心?”

程雅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还行吧,起码你总算记起来了。

之前你总说要陪我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可每次都推三阻四的。

这次就算是弥补之前的一点遗憾吧。”

“行了,别感慨了。

跟着我,以后你见识的场面多着呢,这不过只是个小小的开端而已。”

王铭自信满满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

“咦!你就吹吧。”

程雅俏皮地白了王铭一眼。

随后,她转头看向窗外渐渐暗沉的天色,“看来今日就没法上路了,那我这就去收拾东西,咱们明早一早就出发?”

“嗯,没错。

我还得给周县令交代一番,

这边的事务暂且算是告一段落,但后续仍需稳步推进。

其他的事情,也只能一步一步来了。”

王铭点头回应,目光中透露出对和山县未来的关切。

“好嘞。”

程雅脆生生地应了一声,

便如同一只灵动的燕子般,轻快地转身出去收拾行囊了。

王铭则吩咐下人去请周县令前来。

不多时,

周县令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屋内,拱手作揖,恭敬问道:

“大人,不知您唤下官前来,所为何事?”

王铭神色严肃:

“周大人,我明日便要离开河山县,启程赶往石山县。

小侯爷修书一封,让我前去那边帮衬一二,看看能否助力解决些难题。

那边也在施行以工代赈,

只是百姓的困苦程度比咱们这儿更为严重。

河山县这边,便劳你多费心了。”

“啊?大人,您这就要走了吗?”

周县令一脸惊讶,眼中满是担忧,赶忙劝说道,

“要不还是多留几日吧。

大人自来到河山县,日夜操劳,

诸事亲力亲为,如今好不容易各项事务步入正轨,

您也该好好休息调养一番,再出发不迟啊。”

王铭摆了摆手,神情坚定地说道:

“不行啊,周大人,时间紧迫,军情刻不容缓。

我明日一早必须出发。

至于其他事务,尤其是分地的后续工作,

咱们得再仔细商议商议,看看是否还有遗漏之处。

若一切完备,便可按部就班地推进,

务必保障和山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是自然,大人,下官定当遵命。”

周县令神情肃穆,双手抱拳,恭敬地回应王铭。

“好,那咱们接着细细商议。”

王铭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桌上摊开的公文,眼神专注而认真。

“是......”

两人便又陷入了对和山县各项事务的深入探讨之中。

王铭时而微微皱眉,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

周县令则一边倾听,一边不时点头,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

遇到分歧时,王铭会抬手轻抚下巴,

思考片刻后,耐心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周县令也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担忧,

二人你来我往,讨论得十分激烈。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悄然变黑,

晚灯被点亮,昏黄的光晕柔和地洒在书房内,映照着他们专注投入的面庞。

直至深夜,周县令才缓缓起身,眼中满是不舍,沉声说道:

“大人,时辰不早了,下官就先告退了。”

王铭点了点头,起身相送:

“周大人,河山县的事务就多劳你费心了。”

周县令转身,一步三回头,带着一丝眷恋离开了王铭的房间。

王铭望着窗外漆黑如墨的夜色,

不禁暗自皱了皱眉,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此刻,他的思绪早已飘向了雁门关那边紧张的军情。

他虽身为文人,骨子里却满是热血,

哪个男儿不曾梦想过身披战甲,在沙场上纵横驰骋,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现实却让他只能做一名儒士,

凭借智慧为战事出谋划策,而非如猛将般冲锋陷阵。

毕竟,所处的职位决定了思考的角度与职责所在,他如今身为巡察御史,

更多的是要为解决各种难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其实这样也好,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刀枪无眼,稍有不慎便会性命不保。

王铭对自己这条得来不易的性命极为珍视,

毕竟他是穿越重生而来,怎能轻易将生命葬送在残酷的战场上?

他心中怀揣着诸多抱负,要留着有用之身,

帮助更多的人摆脱困境,过上富足安稳的好日子。

一夜无话。

第二天凌晨,

晨曦破晓,

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

微弱的光线如同细丝般,缓缓穿透黑暗,给大地带来一丝光亮。

王铭早早便起身,与同样精神抖擞的程雅登上了赶往石山县的马车。

城门处,周县令带着一众官吏早已整齐排列,个个神色恭敬。

见王铭走来,周县令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大人,此去石山县路途遥远,还望您多多保重。

河山县的百姓都盼着您早日归来。”

王铭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周大人放心,我定会尽快处理完事务归来。

河山县的大小事宜,就全仰仗你了。”

“大人请放心,下官定会用心!”

“好......”

随后,

王铭并未如寻常人那般表现出过多的儿女情长,

他神色沉稳,只是干脆利落地摆了摆手,

登上马车后,冲着车夫大声说道:

“出发!”

“驾!”

车夫得令,当即挥动手中的马鞭,

“啪”的一声脆响,

犹如一道凌厉的信号,两匹健壮的骏马瞬间扬起四蹄,

拉着宽敞的马车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去。

马车后方紧跟着骑着战马的二十多位护卫,

他们身姿矫健,神色警惕,

整齐地分布在马车的两侧及后方,紧紧相随,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

马车沿着大道飞奔,两旁的树木如飞掠的黑影般向后闪过。

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黄土香气,混合着晨风的凉爽,让人感到格外舒适。

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卷。

偶尔能看到路边有早起劳作的农民,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张望着这支行进的队伍。

孩子们则追在马车后面跑了一段路,眼中满是新奇与羡慕。

一路上,

程雅撩起车窗的帘子,兴致勃勃地看着外面的风景,

时不时转头与王铭分享她的发现:

“大少爷,你看那边的田野,全部翻耕平整了,看着真喜人。”

铭也微笑着回应:

“是啊,这一片净土,也是未来富裕的土地,

我相信绝对会变的生机盎然,

希望石山县那边也能早日恢复这般景象。”

随着马车的前行,太阳渐渐升高,

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照亮了整个世界。

......

石山县,

黄州境内最穷困、最破败且人口最为稀少的县份,

同时也是遭受鞑子侵扰最为频繁之地。

与周边洋溢着生机活力的县相比,

它宛如一座被时光尘封的孤岛,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与寂静之中,无人问津。

整个县城恰似山中一块被遗弃的废石,

孤零零地静卧着,毫无生机可言。

唯有那从石缝间顽强探出的几株黄绿相间的野草,

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片死寂之地增添了些许微弱的生机,

仿佛是生命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

经过一整天在马车上的颠簸疾驰,

太阳渐渐西沉,

天边被染成了一片橙红与绛紫交织的瑰丽色彩。

此时,王铭终于率领程雅及一众护卫赶到了石山县。

如今的石山县,

由小侯爷麾下的后勤李校尉派兵接管。

从城门口卫士的站岗值守,到城中粮草的严密看护、细致分类以及有序运输,

无一不由李校尉统筹安排。

虽说小侯爷如今已官升一级,获正将军之衔,按例可领兵过万,

但鉴于当下局势特殊,既未进行整编,也实在腾不出时间。

小侯爷目前仍仅带领本部5000人马。

至于小侯爷本人,则早已率其他兵将奔赴雁门关,与大将军的部队会合。

所以,

当王铭一行抵达石山县时,前来迎接的是身形肥胖的李校尉。

他挺着圆滚滚的大肚子,每走一步,那肚子便跟着微微颤动。

李校尉面容和善,

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两条弯弯的细缝,几乎看不见眼珠,

活脱脱一尊相面佛,让人不自觉便生出几分亲切之感。

“王大人,您可算来了,快请进呐!”

石山县城门外,

不等马车停稳,李校尉便迈着略显笨拙的步伐,

赶忙迎上前去,热情地高声招呼。

王铭刚从马车上探出头,

李校尉便急切地伸手相邀,邀请王铭即刻随他进城安歇。

“好,麻烦李校尉了!”

“没有什么麻不麻烦,都是末将应该做的,大人就不要跟我客气了。”

“哈哈,行,那李校尉,咱们先回县衙吧。”

“是,大人,这边请!”

此时,天色确实已晚,

众人一路奔波劳顿,中途仅靠啃几口干粮、喝几口水来维持体力。

而李校尉如此急切,主要还因天气突变。

这段时日一直干旱无雨,酷热难耐,

可到了下午,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整个天空瞬间变得灰暗如墨,

暴雨将至的迹象十分明显。

王铭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傍晚时分赶到石山县。

这场雨不知何时就会倾盆而下,好在他们及时赶到,众人悬着的心这才稍稍安定。

或许是老天眷顾,雨并未立刻落下,否则众人必定会被淋成落汤鸡。

而且雨后道路必定泥泞不堪,骑马尚可勉强前行,

马车行进起来定会困难重重,那无疑又会是个大麻烦。

好在最终也算有惊无险。

自王铭踏入石山县衙的那一刻,

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一沉。

只见这里比紫山县衙与和山县衙更为破旧。

墙壁因岁月侵蚀,布满了斑驳陆离的痕迹,

像是一幅抽象的画作,诉说着往昔的沧桑岁月。

庭院中的地面凹凸不平,杂草肆意丛生,

肆意蔓延的草茎几乎没过了脚踝,显示出许久未曾有人打理。

王铭见状,不禁微微皱眉,

这样子应该很久没有人住这里了。

这座县衙,作为石山县官方的核心枢纽,此刻却尽显破败之态,

宛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在岁月与苦难的侵蚀下摇摇欲坠。

墙壁上,斑驳的痕迹犹如历史的疮疤,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屋顶上,瓦片残缺不全,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不规则的光影,映照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

目睹此景,王铭深知,从这一斑便能窥全豹,

整个石山县的境况必定不容乐观。

县衙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又该是何等的艰难困苦?

他暗自长叹一声,满心的忧虑如潮水般涌来。

身旁的程雅同样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她的目光迅速扫视着四周,眉头紧紧拧在一起,眼神中交织着震惊与悲悯。

她出身农家,本就对困苦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

但眼前石山县的破败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进城之时,那些百姓的模样让她至今难以释怀:

他们大多衣不蔽体,破旧的衣衫勉强遮体,在风中瑟瑟发抖;

身形瘦骨嶙峋,仿佛皮包骨头,每一根肋骨都清晰可见;

眼神空洞呆滞,犹如失去灵魂的木偶,

行动迟缓且麻木,仿佛被生活抽去了所有的生气。

虽说如今推行了以工代赈之法,

给这些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让他们勉强能够糊口,

但长期的饥饿与苦难早已将他们的身体透支到了极限。

想要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此期间,他们还不得不持续劳作,

因为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换取维持生存的粮食。

然而,与紫山县和和山县相比,

石山县的恢复进度却显得异常迟缓,

如同一位负重前行的行者,举步维艰。

值得庆幸的是,负责此地事务的李校尉是个平和之人。

他并未对这些饱经磨难的百姓施加过多的压力,

既不催促他们加快劳作进度,每日还会早早安排百姓收工,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不仅如此,李校尉还特意安排了粥棚,定时为百姓施粥发粮。

这些举措,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在这艰难的时刻,给石山县幸存的难民们带来了些许温暖与安稳,

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王铭带着程雅,在李校尉的陪同下,

先是来到县衙大厅。

李校尉特意准备了一顿便饭,算是为他们接风洗尘。

县衙曾经或许颇具规模,房屋众多,

但如今因年久失修,加上频繁遭受天灾人祸,

许多房屋不是破败不堪,就是漏雨严重,

如今能勉强居住的,仅有不到五六间。

好在王铭此次带来的人手并不多,

他和程雅各住一间,其余护卫则四人一组,分别安置在另外四个房间。

由于条件实在有限,护卫们只能像挤大通铺一样凑合着住下。

而石山县的百姓们,生活状况更是令人揪心。

大部分人依旧住在破庙、破房的屋檐底下,

即便经过了一番简单的修缮,可存留下来的完整房子也仅有几百套,

对于上万的难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许多人无奈之下,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或是用简易材料搭建的草棚中。

尽管这些住所十分简陋,但好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倘若没有李校尉推行的以工代赈,

恐怕大部分难民只能继续流落野外,在街头风餐露宿,处境将更加悲惨。

饭桌上,

气氛略显凝重。

李校尉详细且全面地汇报了石山县当下的种种特殊情况,

从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到物资储备的极度匮乏;

从基础设施毁坏的严重程度,到恢复重建工作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王铭和程雅听后,皆是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

原本就因担忧而沉重的心情,此刻更是增添了几分焦虑,

食欲也随之全无,只是机械地简单吃了几口,勉强填饱肚子。

饭桌上,

王铭、程雅与李校尉正深入探讨着石山县的诸多难题,气氛凝重而热烈。

然而,话至中途,

只听窗外猛然传来“砰咚”一声巨响,

仿佛有巨锤狠狠砸落,

紧接着便是一阵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雷声,

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在众人耳畔炸响。

旋即,

“哗啦啦”的大雨如天河决堤般倾盆而下,

豆大的雨点带着磅礴的气势,毫不留情地砸在窗帘上、屋顶上、走廊上,

溅起一片片晶莹的水韵,那声音交织在一起,

宛如一曲激昂的乐章。

“下雨了,终于下雨了!”

程雅双眼瞬间亮如星辰,激动得猛地站起身来,

动作之快,险些带翻了身旁的椅子。

她像只欢快的小鸟般,几步便奔到门口,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她望着天空中不停闪现的一道道灰红相间的闪电,

那闪电如锋利的宝剑,瞬间划破黑暗的夜幕,

紧接着便是又急又密的大雨,雨点重重地砸落在门外,溅起高高的水花。

此时天色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整个世界仿佛被黑暗吞噬,

末日般的压抑氛围扑面而来。

但程雅却丝毫没有畏惧,反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巨大喜悦。

她兴奋地转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声呼喊着:

“太好了,太好了,终于下雨了!

大少爷,你看,真的下雨了!”

王铭原本微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他缓缓站起身,眼神中满是惊喜与感慨。

李校尉也赶忙跟着起身,两人一同快步走到门口。

王铭望着那漆黑如墨的天空,感受着扑面而来的雨丝带来的清新气息,

眼中满是希望地说道:

“干旱了这么久,黄州地界终于迎来了这场及时雨啊。”

李校尉在一旁不住点头,咧嘴笑道:

“是啊,大人,这场雨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

王铭接着说道:

“相信这场雨过后,之前翻耕好的土地就能顺利耕种了。

以现在的天气,种些早熟的作物,像大豆、高粱之类的,

等到入冬之前,肯定能有所收获,百姓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些了。”

说着,他不禁哈哈一笑,笑声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李校尉听后,也跟着放声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在雨声中回荡。

程雅站在一旁,双脚不停地轻轻跳动着,

双手握拳,一脸的跃跃欲试。

若不是顾及自己女儿身,她早就迫不及待地冲进雨中,

尽情挥舞着宝剑,以剑舞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了。

她眼神中满是向往地说道:

“哎呀,我要是能在这雨中舞剑,那可真是畅快淋漓。”

王铭转头看着她,笑着打趣道:

“你这丫头,就想着舞剑,小心淋成落汤鸡。”

程雅吐了吐舌头,调皮地回应:

“才不会呢,我轻功好着呢。”

这场雨如同一曲慷慨激昂的赞歌,持续了整整一夜。

整个县城的百姓们几乎无人入眠,

他们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大雨倾盆,在雨中尽情地跳跃、呼喊。

老人们眼中噙着激动的泪花,望着天空喃喃自语:

“老天爷开眼了,开眼了啊。”

年轻人们则兴奋地奔跑着,大声欢呼,

声音中满是对这场雨的感激与喜悦。

孩子们更是欢快地在雨中嬉笑玩耍,仿佛忘却了所有的苦难。

大家都尽情地宣泄着内心的喜悦,

仿佛要将多日来的压抑与困苦都随着这场大雨一同冲走。

直到喊累了,身体开始微微发抖,

又担心感冒,才在身旁亲人或朋友急促的催促下,

意犹未尽地回到各自遮风挡雨的地方。

随着这场大雨的降临,天气中的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

那种令人难耐的炎热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

这种感觉让每个人都无比惬意,仿佛身心都得到了一次洗礼。

伴随着这场大雨,

王铭和程雅也带着满心的欣慰回到自己的房间。

王铭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心中默默祈祷着这场雨能给石山县带来真正的生机与希望。

程雅则侧卧在床上,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不一会儿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第二天一早,

雨势渐渐变小,

轻柔的小雨如细丝般纷纷扬扬地飘落。

昨夜的那场大雨,让所有的土地都尽情地喝了个饱。

石山县旁边原本干涸见底、毫无生机的石河,

如今河床里已有了一半的水在欢快地流淌着,

河水奔腾向前,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欢快地歌唱。

显然,昨日的这场雨,使得山间的小溪汇聚成大河,河水不断上涨。

俗话说,有水就有活路。

许多百姓冒着小雨,纷纷走出家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急切。

老人们虽然步伐略显蹒跚,但眼神坚定,手中紧紧握着农具;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则步伐矫健,扛着锄头大步向前;

妇女们也不示弱,背着竹篓,跟在男人们身后。

大家迫不及待地去继续翻耕土地、开垦荒地。

这场大雨过后,尽管还是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但他们依旧满心欢喜地赶往自家的土地。

毕竟,土地已经全部分发下去,这里的每个人都能领到20亩地,

在这片无主土地众多的地方,

这无疑是百姓们生活的希望,是他们在苦难中坚守的动力。

喜欢重生异界之我是小农官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异界之我是小农官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