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汉家蒙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汉燕两国各自停战的期间,都在疯狂的向外扩张,收拢民心,与此同时,长安城,未央宫的御书房内正进行着一场足以在后世浓墨重彩的大事……

经过大半年的将养,拿下中原的好处已经开始逐渐显现,新的大汉正迅速的恢复着生机与活力,在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配合下,大汉整体的兵员素质都在提升。

此时刘瑁正坐在御案之后,面前是毛玠、田丰、徐庶等心腹重臣,以及宋忠、司马徽等儒学院的大儒。御案之上,并非紧急的军情奏报,而是几份墨迹未干的皇子课业。

刘瑁并未急着开口,只是将那几份课业一一推到众人面前,脸上带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意,指了指说道:“公达,元皓,还有诸位先生,都看看吧。”

毛阶与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率先上前,拿起太子刘祺的策论。

毛阶细细看过,神色沉稳地点了点头,田丰则捻着胡须,朗声回应。

“陛下,太子殿下此文论及均田、府兵之利弊,引经据典,雍容大气,已颇具储君之风。诸位皇子亦是天资聪颖,学业精进,臣以为,已是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刘瑁缓缓重复着这四个字,随即却轻轻摇了摇头,那看似随和的笑容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凝重。

“确实如此,朕的儿子们,有你们这些名师大儒日夜教导,读的是《诗》、《书》、《礼》、《易》,论的是治国安邦。但朕每每思及于此,便深感沉重!”

他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之重,敲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

“可天下万民的子嗣呢?那些为我大汉开疆拓土,马革裹尸的将士们的孩子呢?那些在新得的土地上,为朕耕种出万千粮草的农夫之子子呢?”

刘瑁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负手望着宫外那片广阔的天地,声音中带上了一丝无法掩饰的沉痛。

“他们读什么?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父辈的功勋,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荣耀。长此以往,民智不开,上下隔绝,于我大汉的长治久安,又有何益?”

“朕以府兵制,绝了将领拥兵之私;以均田策,给了百姓安身之本。但这还不够!”

刘瑁猛然转身,目光如电,扫过众人。

“朕要的,是一个真正上下一心,万世永固的大汉!而这一切的根基,不在兵戈,不在钱粮,在人!在教化!在那些于田埂间呀呀学语的孩童身上!”

殿内一片死寂,毛玠、田丰、荀攸等人皆是心头剧震。

他们都是当世顶尖的智者,瞬间便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他们隐隐感觉到,陛下今日要说的,恐怕是一件比增设军府、改革兵制更加石破天惊的大事……

“朕思虑良久,故欲在天下,重设蒙学!”

刘瑁一字一顿,声音清晰而坚定,“凡我大汉子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年满六岁,皆可入学!”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毕竟自黄巾起义后,大多数地方的蒙学早就没有了,在乱世之中,连如何活下来都成问题,更何况读书学习呢?

“此前我大汉蒙学以《急就篇》为主,但朕已决意重编蒙学读本!”

刘瑁的目光灼灼,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蒙学只教三本书,这三本书,由朕亲定其名,再由儒学院的诸位大儒共同编撰完善。”

“不知陛下可有思路?”

一直沉默的老儒宋忠,此刻再也按捺不住,他扶着桌案,激动地站了起来,花白的胡须都在微微颤抖。

作为当世大儒,没有什么比“教化天下”这四个字更能让他心潮澎湃的了……

刘瑁快步回到案前,从一旁拿起三份早就备好的草本,亲手递给了宋忠。

“三本书,分别唤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徐庶、荀攸、贾诩等人也连忙围拢过来,与宋忠、毛玠、田丰一同仔细翻阅,所有人的眼中,都渐渐被化不开的震惊所填满。

“这《百家姓》,收录我大汉常用姓氏,以四言成句,朗朗上口,让小儿知晓家族源流,亦方便户籍登记。”荀攸抚着短须,眼中满是赞许。

“《千字文》却略有不同,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贯穿天文、地理、伦常、德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便气势磅礴,以为识字之基,此书一出,胜过此前所有识字杂书!”

大儒司马徽亦是赞不绝口。

刘瑁放下那两份草本,又指着那张写着《三字经》的纸,看向宋忠。

“宋公,你再看看这个。”

此时的宋忠,脸上早已满是惊色,他捧着那薄薄的纸张,手都有些颤抖,抬起头,激动地问道。

“陛下?这……这真是您写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天哪!这开头简直是……微言大义,振聋发聩啊!”

一旁的法正闻言,好奇心大起,连忙凑了过来,只看了一眼,便已惊呼出声:“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妙!实在是妙!”

田丰再也忍不住,抚掌赞叹。

“三字一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从人性善恶,到教化之重,再到孟母三迁、文举让梨的典故,言简意赅,却蕴含至理!有此书在,何愁天下小儿不开蒙!”

宋忠连连点头,激动地念道。

“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陛下,此书以‘孝悌’为先,以人伦为本,正合我儒家教化之根本,足以匡扶人心,教化万民!”

就在殿内众人皆沉浸在这本奇书带来的震撼之中,一直沉默的贾诩则在迅速向下浏览,他知道,以陛下的手笔,绝不会如此简单……

贾诩浑浊的老眼微微眯起,目光越过了那些道德典故,迅速落在了纸张的后半部分,当他看到那几行字时,那双古井无波的瞳孔骤然一缩。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日月长。周辙东,王纲坠……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后汉。传献帝,终罹难。”

读到这里,贾诩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殿内原本热烈的气氛也瞬间为之一凝。

法正何等敏锐,立刻察觉到了贾诩的异样,他双目放光,死死地盯着接下来的那几句,几乎是下意识地一字一顿念出了声:

“雍王瑁,扶幼君。立怀帝,续炎薪。定雍凉,龙庭固。收益荆,虎翼伸。平吴会,江海靖。灭孙氏,安南溟……”

“嘶!”

饶是法正素来胆大,此刻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他猛地抬头看向龙案后含笑不语的刘瑁,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撼与狂热。

“陛下!臣……臣明白了!”

法正的声音都带上了一丝无法抑制的颤抖,“此乃诛心之策!是为我大汉江山,为陛下万世基业,铸造永固之基的无上阳谋啊!”

庞统和诸葛亮闻言,也立刻反应过来,再看那几行字时,心中已然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哪里是什么蒙学读物!这分明是一部铭刻在所有大汉子民记忆最深处的“正统史”!

它用最简单、最直接、最不容置疑的方式,将刘瑁承继汉室大统、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的赫赫功业,与高祖、光武并列,写进了每一个孩童开蒙识字的第一本书里!

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识字的最初,就摇头晃脑地背诵着“雍王瑁,扶幼君……”

那么刘瑁的统治,刘氏的江山,便会像“人之初,性本善”一样,成为他们脑海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任何野心家的煽动,任何别有用心的史书,都将在这亿万童子日复一日的吟诵声中,变得苍白无力!

“陛下此举,非在教化,而在攻心。”

贾诩浑浊的老眼中,终于闪烁起骇人的精光。

“十年之后,天下童子皆诵陛下之功,异志者纵有千言万语,亦难抵这亿万童子众口一词!届时,我大汉江山,方才真正稳如泰山,万世不移!”

“好一个‘皇刘瑁,扶幼君’!”

田丰也从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抚须大笑,笑声中满是畅快。

“昔日史官作史,尚有曲笔,或为尊者讳,或为亲者隐。陛下此举,却是将青史功过,直接刻入了人心!高明!实在是高明!”

刘瑁看着几位心腹谋主的神情,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他们都懂了。

“陛下,这……怎么没了?”

众人正读的酣畅淋漓,却发现文稿戛然而止,宋忠急切地抬起头来看向刘瑁,眼中满是求知若渴的光芒,想要知道下文。

“这就是朕交给你们的任务了,宋公!”

刘瑁哈哈一笑,走下御阶,亲手扶起宋忠,道:“这三本书只是朕一时起意写下的部分骨架,至于如何续写,就要交给您和儒学院的诸位大儒了,务必要将它们完善,流传千古!”

“此乃泽被天下,教化万代之大事,老臣……责无旁贷!”

宋忠颤抖着身子,向刘瑁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礼,老泪纵横。

他知道,在刘瑁写下这三本书之前,大汉虽有蒙学,但教材驳杂,效率极低,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宏伟的启蒙任务。今日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将从这里真正开启!

“但这还不够!”

刘瑁的声音再次响起,他抛出了今日的第二个重磅炸弹。

“识字难,难在何处?难在识字!我大汉子民万千,真正能识字的人屈指可数,世家大族有家学渊源,尚能以‘反切法’识别,可普通百姓谁懂这个?”

荀攸闻言,深以为然地点头:“陛下所言极是,‘反切法’虽能识字正音,但颇为繁复,非精研经学者不能通晓。这确实是蒙学推广的一大难题。”

“所以,朕要改了它!”

刘瑁快步走到案前,重新铺开一张纸,提笔写下几个字,又在旁边用一些奇怪的符号标注。

“朕以为,汉字之音,皆可分为声、韵二部。若将常用之声、韵,各以符号代之,制成图表,让学童先习此音标,再学拼读,则天下之字,皆可自读其音,无师自通!”

他所说的正是后世汉语拼音的雏形,只不过他巧妙地将其“托古改制”,用汉字偏旁或简单的符号来代替了拉丁字母,以此来解皇权不下乡的识字难题。

这一下,连贾诩都坐不住了。

如果说《三字经》是在思想上“攻心”,那么这套改良的“反切法”,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了知识的壁垒!

“陛下!”

田丰激动地走上前,仔细看着那张纸上的符号与拼读演示,双手都微微颤抖。

“若此法真能推行……不出十年,我大汉的识字之人恐怕要翻上十倍!这……这是大好事啊!”

“朕要让天下人知道,读书识字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朕要让每一个为大汉耕种、为大汉征战的子民,都有机会知晓事理,都有机会凭军功、凭才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瑁一边说着,一一边看向了以荀攸、辛毗为首的世家谋士,眼中满含深意,今日这番话他是故意说出来的,毕竟世家之风就得趁着王朝初定时予以遏制,否则留待后人只会越来越差!

荀攸看着刘瑁看向自己的眼神,不由苦笑一声,他荀家在荀彧死后早就只有刘瑁这一个选择了,随他折腾吧,他这个刘瑁亲封的许国公还真能背叛刘瑁不成?

“朕宣布,即刻成立‘蒙学院’,由儒学院牵头,朕亲自总揽!三书编成之后,交由工部起印并颁行天下郡县!各地官府必须配合,于各乡、各里设立蒙学学堂,凡家中有适龄孩童者,理应送往入学!”

“喏!”

“朕还要在礼部设立‘国音司’,以朕这套新法为基,编纂一部《大汉正音字典》,以为天下文字之范本!所有蒙学全部带上此音标注,以后颁布令典告书,也需加上标注!”

一道道旨意砸得田丰、荀攸、贾诩、法正四人热血沸腾,心神激荡。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一张无形的、由文化与思想编织而成的巨网,正从长安缓缓铺开。

它将把整个帝国的每一个子民都牢牢地网罗其中,铸造成一个思想统一、意志坚定、拥有着空前凝聚力的强大帝国!

数月之后,长安城以及关中各地的乡里之间,开始响起阵阵清脆稚嫩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雍王瑁,扶幼君……”

简陋的泥墙学堂里,不论是富家商贾的儿子,还是普通农户的儿子都坐在一起,捧着崭新的《三字经》,一字一句地跟随着老师大声诵读。

他们或许还不懂其中深意,但这些三字一句的韵文,却如同最坚固的烙印,深深地刻进了他们纯白如纸的记忆里……

一个跳过了混乱的南北朝,直接迈入隋唐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完成了革新,更在文化的根基上开始了它影响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

喜欢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请大家收藏:(m.8kxs.com)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