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孙金声院士,1965年1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
于都县东邻瑞金市和会昌县,南连安远县,西接赣县区,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
于都历史悠久。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雩都县,这里属豫章郡,辖区广阔,有“六县之母”之称。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其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等。
宋永初元年(420年),南康郡更名南康国,治所复迁雩都县。
梁大同十年(544年),析雩都县南乡设安远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康郡改称虔州,雩都县属之。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改称赣州,雩都属之。
1957年6月1日,雩都县改称于都县,1999年7月,设地级赣州市,于都县属赣州市。
于都人文底蕴深厚。
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在于都的罗田岩首次刊刻发表,朱熹、岳飞、王阳明、文天祥等名人大家均在于都留下文治武功。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9月—1985年7月,孙金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6月,孙金声就读于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2年9月—2006年6月,孙金声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孙金声院士的求学之路呈现出跨学科积累与深耕实践的鲜明特点,其不同阶段的教育经历为他后续的学术成就和院士之路奠定了多维度的关键基础。
本科阶段,孙金声在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学习,让他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和实验技能,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思维模式。
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为他日后在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本科阶段的系统训练,使他具备了自主学习和逻辑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在后续跨学科研究中尤为重要。
例如,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分析、反应机理推导等思维方式,为他后来研究油气工程中的化学材料问题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持。
硕士阶段,他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深造,让他在精细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积累了专业知识。
有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特性,为他日后研究“油田化学剂设计”“钻井液材料研发”等奠定了核心基础。
例如,通过有机合成手段开发高效抗盐抗高温的钻井液添加剂,正是基于这一阶段的知识储备。
南开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学术氛围浓厚,他在此期间可能参与了前沿课题研究,学习了科研项目的设计、执行及成果转化逻辑,为后续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打下了方法论基础。
博士阶段,他选择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是其学术方向从基础化学向工程应用转型的关键。
西南石油大学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行业特色,让他接触到“油田化学”这一交叉学科(化学与石油工程的结合),聚焦于解决钻井、采油中的实际问题(如页岩气开发中的储层保护、高效破乳剂研发等)。
博士期间的研究更贴近产业需求,例如他可能深入油田现场调研,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钻井液性能优化、原油开采效率提升等工程难题。
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模式,使他的研究成果兼具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为后来成为油气工程领域的院士奠定了行业影响力。
从化学基础到有机合成,再到应用化学与油气工程的融合,孙金声的知识结构呈现“基础学科—专业深化—工程应用”的递进式拓展。
这种跨学科背景使他能够从多维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如页岩气开发中的流体化学难题),形成独特的学术竞争力。
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化学理论积累,与博士阶段的工程实践需求结合,让他的研究始终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展开,如低渗油气田开发、绿色钻井技术等。
这正是院士评选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核心标准之一。
长达25年的求学之路,中间可能伴随工作经历,这体现了他对学术领域的持续深耕。
不同阶段的学习挑战,如从化学转向石油工程,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在他后来主持“973计划”项目、研发多项国家专利时得到充分体现。
总的来说,孙金声院士的求学之路并非单一学科的纵向深入,而是通过“化学基础—有机合成—油气工程”的跨学科衔接,形成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完整能力链条。
这种路径使其科研成果既能解决国家能源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如高效采油化学剂),又能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最终成为油气工程与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孙金声院士的求学经历深刻诠释了“学科融合”与“服务实践”对顶尖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1994年,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钻井液公司基地经理。
1995年—1999年,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0年—2006年,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2006年—2014年,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液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科研处副处长。
2016年8月,孙金声被全职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31
2017年11月,孙金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2021年6月,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2021年7月—2023年4月,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23年5月至今,孙金声担任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董事、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孙金声院士的从业之路呈现出从基层实践到技术管理、从行业深耕到学术引领的递进轨迹,各阶段的职业经历对其院士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金声院士在担任塔里木钻井液公司基地经理期间,他深入石油钻井现场,直接面对塔里木油田高温、高压、高盐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液技术难题,如钻井液性能稳定性、井壁保护等。
这种基层实践让他深刻理解行业实际需求,为后续研发针对性技术,如抗盐钻井液体系,积累了第一手数据。
基层管理工作要求将理论技术转化为现场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优化钻井液配方解决井漏、卡钻等问题,使他的科研始终聚焦国家能源开发的痛点,为日后成果落地奠定了实践基础。
作为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室主任,他主导了钻井液材料与工艺的研发。
例如针对低渗油气田开发中的储层保护问题,开发出环保型钻井液体系。这一阶段的技术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油气田开发项目 如西部油田、页岩气田,体现了“技术服务国家需求”的院士特质。
孙金声在担任研究室主任期间,他开始统筹科研项目规划、团队协作与成果转化。
例如,他组织跨学科团队攻克钻井液抗高温难题。
这种管理经验为后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如“973计划”)、带领院士团队奠定了组织协调基础。
孙金声在担任钻井液所副所长期间,他推动了钻井液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
例如,他牵头制定行业规范《油基钻井液应用技术指南》,提升了我国钻井液技术的国际话语权。
这种对行业规则的影响力,是院士评选中“学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孙金声院士全职加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后,实现了从企业科研到高校学术的跨界。
他将企业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带入高校研究,推动“油田化学”学科建设,如开设特色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借助高校理论优势深化技术创新,如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产业需求—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闭环。
从业期间主导的钻井液技术,如抗盐抗高温体系、环保型钻井液,他直接服务于塔里木、四川等重大油气田开发,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这符合院士评选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核心标准。
孙金声通过科研管理与高校学术平台转化为理论成果,如发表ScI论文、申请国家专利。
他基于现场数据提出的“钻井液界面化学调控理论”,为行业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支撑,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从研究室主任到高校博导,他培养了一批油田化学领域的技术骨干,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同时,通过行业标准制定、产学研合作,推动了我国钻井液技术的整体进步,体现了“行业引领者”的角色。
总的来说,孙金声院士的从业之路以“实践—创新—引领”为主线,从油田基层的技术实践者逐步成长为统筹国家能源技术攻关的学术权威。
其职业经历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一线工程需求转化为科研方向。
他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行业难题,再以学术影响力推动产业升级。
这种“扎根行业、服务国家、引领创新”的路径,正是院士评选中对“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的本质要求,也使其成果兼具技术实用性与学术前瞻性,最终获得行业与学术界的双重认可。
《院士之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院士之路请大家收藏:(m.8kxs.com)院士之路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