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年关将近,北燕东阳路境内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喜庆氛围。
随着涌泉、谷熟、青田和通山这四座连接南北的要塞落入淮州军手里,对方已经完全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哪怕只是引而不发屯兵驻守,也能让燕军防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汝阴城这段时间出现大量乡绅富户出逃的情况,他们无一例外是携家带口往河洛城而去,因为谁也无法保证燕军可以挡住淮州军前进的脚步。
一旦淮州军兵临城下,届时谁都走不了。
李守振自然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出现,少数富户出城对于城防的影响不大,可默许和纵容这种行为会对城内的民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从六天前开始,汝阴城便宣告戒严,若没有大将军府的条子,谁也无法随意出城。
这只是让李守振头疼的事件之一,而且还是相对不重要的情况。
“今日可有最新的军情急报送来?”
日上三竿之时,李守振刚刚走进议事厅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他的双眼满是血丝,显然这段时间都睡得不踏实。
一众幕僚纷纷摇头,其中一位名叫凌秀山的中年男子说道:“回大将军,目前边境上暂时还能维持先前的境况。淮州军虽然有所动作,但基本上都是小规模出动,并未将战线往北推进。”
李守振走到沙盘旁边,看着其实早已烂熟于心的边境局势,仿佛这样能让他稍稍安心一些。
淮州军在攻占谷熟之后,已经占据东阳路的南大门,无论是往北进逼汝阴、往西攻取宁陵还是往东继续扩大占据的地盘,理论上都没有太大的阻碍。
然而对方在取得先期的巨大优势之后,忽然主动放缓进度,呈现出小富即安的姿态,这在李守振看来显然太过反常。
“现在南齐淮州军的布置是什么状况?”
李守振转头望向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其人名叫严绪,乃是察事厅在东阳路的负责人。
王师道返回河洛之后,便由严绪统领察事厅在此地的密探,为军方提供情报支持。
李守振手里当然也有一套斥候系统,但此刻他不希望漏过任何有用的情报。
严绪沉稳地回道:“禀大将军,近段时间察事厅的兄弟和南齐织经司以及淮州军的斥候多有交手,对方实力很强,我们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根据眼下收集到的信息判断,淮州镇北军驻扎在通山城,来安军驻扎在谷熟城,这两支军队是淮州军当中最强的精锐主力。除此之外,我们在谷熟城附近发现广陵军和泰兴军的旗号,他们以谷熟城为核心,逐步侵袭周边区域。”
李守振微微颔首,这和他掌握的情报大致相同,严绪此人不论能力高低,至少是一个肯说实话的官员。
他凝望着沙盘上的标识,又问道:“如今淮州军是萧望之亲自坐镇指挥?”
严绪答道:“我们的人冒死抵近探查,发现淮州军的帅旗设在涌泉关内,但是并不能确定萧望之就在此地。大将军,淮州各部主将性情骄纵,除了萧望之没人能镇住他们,所以萧望之肯定要亲自坐镇指挥。”
“你的分析也有道理。”
李守振自嘲一笑,旋即正色道:“其实我真正想问的是,陆沉和他的锐士营现在何处?”
严绪摇头道:“回大将军,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只能确认锐士营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宛亭之战,此后便没有在前线出现过。”
听他提起宛亭之战,李守振心里猛然涌起一股剧烈的烦躁,如果成维民率领的一万五千兵马没有损失,眼下他何至于如此提心吊胆,然而这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怪不到任何人身上。
便在这时,一名书吏快步走进议事厅,急促地禀道:“大将军,京城信使来了!”
李守振双眼一亮,连忙点头道:“带他进来!”
片刻过后,一名三旬左右的男子来到近前,微微躬身道:“启禀李大将军,庞枢密命小人前来传信,景朝女鲁欢将军率领的一万援兵将会在雷泽附近驻扎,暂时不会直接赶来汝阴城。”
“你说什么?!”
李守振面色遽然一变,旁边的幕僚和属官们不由得担忧地望着他。
来人神情略显尴尬,垂首道:“大将军请息怒,这是枢密大人和永平郡主商议之后确认的方略,而且得到了陛下的同意。”
李守振直接无视他后面那句话,天子在燕国朝堂上可以使用的权柄几乎人尽皆知,关键在于这是庆聿怀瑾和庞师古共同的看法,意味着他根本无力改变,更何况女鲁欢压根不会听从他的建议。
然而援兵不至,汝阴城失守的风险便会大大增加。
信使又道:“庞枢密又说,大将军可以将驻守在封丘一带的守军撤回来,填补南边兵力空虚的防线。”
李守振的表情稍稍和缓,东阳路在封丘北线的守军有两万人,本意是扼守各处交通要道防止宝台山里的七星军南下袭扰。这支兵马如果调来汝阴,倒是的确可以解决他的燃眉之急,但又引出一个新的隐患。
“北军南撤之后,谁来防备宝台山里的匪军?”
“大将军请勿担心,枢密院会解决这个问题。”
信使没有细说,或者他也不知道具体内情,因此只能这样含糊地应承。
不过李守振这次没有仓皇失态,他忽然间意识到这应该是庆聿怀瑾的谋划,景军主力肯定有解决七星军的准备。
一念及此,他微微颔首道:“辛苦你了,且去歇息罢。”
“是,大将军。”
信使退下之后,李守振看向凌秀山说道:“伱立刻代我草拟一份军令,命伍新章率两万兵马即刻南下,先来汝阴城然后等待下一步的安排。”
凌秀山略显迟疑地说道:“大将军,两万兵马全部南下?”
李守振道:“是,既然这是庞枢密的建议,那我们就不用担心北边山里的匪军。”
凌秀山躬身应下。
李守振又看向严绪道:“委屈察事厅的兄弟们再辛苦一些,我需要淮州军在边境上的具体布置,越详细越好,尤其是萧望之和陆沉这两个人的情报。严老弟,我知道你们察事厅在南边有一些级别不低的暗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动用,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严绪面露难色,缓缓道:“大将军,此事关系重大,下官实难做主,必须要王大人批准才行,而且得有一个必要的理由。”
李守振轻声一叹,幽幽道:“王侍正和庞枢密远在京城,不清楚边境上的情况,纵然有情报可以审阅,依然不如我在这里感受得真切。眼下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淮州军的谋算,难道你不觉得如今边境战场处于诡异的沉默?”
严绪微微一怔,神情也渐渐严肃起来。
李守振继续说道:“我且问你,淮州军攻下谷熟之后,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是西取宁陵还是北上汝阴?他们什么都没做,只是在谷熟城周边区域打转,难道你不觉得这里藏着极大的阴谋?换做你是淮州军主帅,你会在先期势如破竹的情况下主动停下来?你总不能告诉我,这是萧望之准备让士卒们过一个喜庆的年节再动手。”
严绪恍然,随即正色道:“下官立刻请示王大人。”
“有劳了。”
李守振神色疲惫地走到帅位边坐下,单手撑着下颚,缓缓叹了口气。
他有一种预感,南边那些人正在钩织一个影响到燕国上千里边境防线安危的大局,然而他眼前是一片迷雾,更遑论找到破局之道。
这让他无比惶恐,却又无可奈何。
在李守振冥思苦想的时候,汝阴城北城区域的某座宅子里,安静的暗室里正在进行一场隐秘的对话。
靠南面坐着一位三十多岁其貌不扬的男子,他语调谦和地说道:“温都监,方才我已经为你分析过东阳路如今的境况,不知你有何看法?”
他对面的男子年纪稍长,虽然身着常服却能看出几分戎马气质,正是如今挂着一个虚职被排除在东阳路武将体系之外的温希光。
宝台山剿匪之战,温希光因为援救轻敌冒进的先锋前军,被陆沉带着七星军伏击得手,成为第一个被俘的燕军中级将领。这份遭遇自然很憋屈,然而和后续其他人的下场相比,提前退出战场的温希光反倒因祸得福。
虽说他被李守振褫夺了军权,可至少保住了性命,而且没有太大的损失。
温希光望着对面的三旬男子,打量着对方走在大街上几乎无人在意的普通面容,不急不缓地问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在织经司中应该地位不低?”
三旬男子微笑道:“温都监高看我了,织经司内部藏龙卧虎,我只是被迫潜藏在东阳路的无名小卒。”
温希光摇头道:“你如今是大将军府的属官,虽然不是李守振的亲信,但也能接触到不少机密,这样的身份注定你不是织经司的无名小卒。”
男子名叫冯孝文,如温希光所言在大将军府做事,这当然是一个假名字,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即便是在织经司淮州衙门,也只有苏云青和陆沉知晓他的存在,而且只知道他的代号叫做灰鹞。
去年张君嗣率领东阳路大军进逼淮州来安防线之前,便是他将东阳路的重要情报送回南齐,供秦正和萧望之做出正确的判断。
冯孝文道:“像我们这种人最好还是做一个无名小卒。”
温希光沉默片刻,好奇地说道:“其实我更不明白你为何会出现在我面前,难道你就不担心我让人将你抓起来,送到李守振跟前邀功?”
冯孝文神情淡然,不慌不忙地说道:“陆都尉说过,温都监不是那种人。再者,想要取信于你,我总得亲自走一趟,自然应该承担一些危险。”
“陆都尉是指陆沉?”
“是他。”
温希光不由得想起当初在宝台山里的经历,那夜他和陆沉之间的长谈,再看向眼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冯孝文,他轻声感叹道:“我终于明白淮州军为何能连战连捷,因为有萧大都督、陆都尉和阁下这样的人存在,这场战事的胜负早已注定。”
冯孝文面带微笑地望着他,说道:“其实我已经暗中观察温都监很长时间,你和李守振那种铁了心给景朝当狗的人不同。从本心而论,你依然认为自己是齐人,所以我才决定按照陆都尉的安排亲自来见你。”
温希光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从他对两边主帅的称呼便可窥一斑。
想到这儿,他不禁摇头笑了笑,又问道:“这段时间我待在家中,虽然不清楚战事的具体情形,但也大概感觉到萧大都督和陆都尉不是谋一地,而是谋全局之胜负。冯兄弟,我不会打探他们的详细安排,但你至少要让我明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
“理当如此。”
冯孝文点点头,继而郑重地说道:“陆都尉让我转告温都监,他深知你在燕军之中人脉广阔,这也是李守振只是夺你军权但没有更进一步的原因。当初在宝台山里,陆都尉对你说过,将来或有并肩作战之时。如今时机逐渐成熟,他希望你可以联络一批可靠的人手,在我朝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协助我军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汝阴城!”
不知为何,明明已经过了容易冲动的年纪,温希光却感觉到体内沉寂已久的热血有沸腾的迹象。
“当初我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一家老小都在别人的视线之内,纵然我可以不顾自己的性命,但我委实无法做到让一大家子跟着我送死。如今既然你们肯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若是再不知珍惜,岂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人?”
温希光语调平缓,却透出几分慨然之意,继续说道:“请你转告南边,温某不求高官厚禄,愿为淮州军收复故土尽一份绵薄之力!”
冯孝文心中触动,举起茶盏道:“多谢!”
两人将温热的茶水饮下,彼此的目光中尽显壮怀激烈。
(本章完)
<\/b>
喜欢九锡请大家收藏:(m.8kxs.com)九锡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