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80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半小时前,小李厨子还在为袁家兴那种在生存线上精准腾挪、目标明确的坚韧而心生敬意与唏嘘。

而半小时后,坐在克里克特教授那间堆满书籍、光线被高耸书架切割得有些阴郁的办公室里,李乐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放在黏糊糊砧板上,等待被刮鳞去腮,开膛破肚的鱼。

那种未来两年半的时间里,能否在这位老太太手下“存活”下来的忧虑又开始从汗毛孔里“噗呲”“噗呲”地往外冒。

那位衣着永远精致,银发梳得纹丝不乱的老太太,正用她那特有的、仿佛能穿透纸张看见李乐大脑褶皱的犀利目光,扫视着李乐提交的关于文化相对论的文章。

修剪整齐的手指甲,像啄木鸟似的,一下下敲击着李乐提交的那篇关于文化相对论的文章打印稿。

每一下敲击,都像一颗小石子砸在李乐的心尖上,不怎么透亮的办公室里愈发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车辆驶过湿滑路面的声音,以及老太太鼻腔里偶尔发出的、意味不明的轻哼。

“李,”老太太抬起眼皮看向李乐,“想听听我的意见么?”

“额,您说。”

“我是说,如果,我想要一份关于文化相对论思想流变的、结构工整的文献综述,我会去图书馆查阅《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相关条目,或者任何一本有点儿人样的人类学导论教材。它们会比你这篇东西更全面,而且,至少不会在关键概念的定义上出现这种.....令人心理不适的模糊。”

李乐抠着脚指头,试图狡辩,或者说,试图阐述一下自己文章中那几个自觉颇有创见的连接点。

“您看,教授,我试图将文化相对论的核心原则,与当下全球化背景下,那种看似普遍的价值在地化实践所产生的张力进行对话,我认为这.....”

“你认为?”克里克特嘴角一抽,“我读到的是,你将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萨林斯的并接结构还有几位不知道哪里长出来的后现代理论家的只言片语,像玩拼图一样强行塞进一个预设的框架里。”

“你这不叫创见,李,你这顶多算是在前人思想的仓库里,对语言顺序进行了一次,嗯,缺乏想象力的重新排列组合,逻辑链条脆弱得像受了潮的饼干,不仅黏黏糊糊,而且一摸一手油。”

李乐挠挠头,磕磕绊绊地试图维护自己的理论建构,“但是,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我认为我的分析角度.....”

“哈,角度?”老太太肩膀一耸,微微前倾身体,“当你在使用辩证这个词的时候,我希望你真正理解它所蕴含的矛盾、运动与转化,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让文章看起来更高深的装饰性词汇。”

“你这篇文章里最大的矛盾,恐怕就是你的雄心勃勃与你目前驾驭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

小李厨子决定最后再“顽强”的抵抗一下,身子蛄蛹了两下,带着讨好的笑容道,“教授,我...我认为我的创新点在于,试图将文化相对论与跨国社群的文化适应过程联系起来,分析移民如何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进行动态的边界协商.....”

“哦?是吗?”克里克特眼睛一亮,像一只发现了自投罗网的猎物的蜘蛛,嘴角一翘,笑道,“那么请你告诉我,在第17页你引用的那个关于南亚裔移民在英国的研究案例中,你的分析框架,除了给原有的文化冲突—适应模型披上了一件相对论的外衣,究竟提供了哪些新的、具有说服力的洞见?”

“我看更像是把辣椒酱挤进了咖啡里,味道古怪,且于事无补。”

李乐张了张嘴,发现自己精心构筑的论证在老太太的连番诘问下,确实显得有点花拳绣腿,虚张声势。

只能硬着头皮说,“我会重新思考论证的逻辑和深度,教授。”

“你最好如此。”克里克特将稿子往前一推,拿起一支红笔,她拿起一支红笔,开始在页边空白处飞快地写下批注,笔尖划破纸面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

“这里,论证空洞。这里,案例与理论脱节。这里,结论武断得令人发笑.....范围性的修改建议我已经写在页边了。”

“三天,李,我给你三天时间,重写。不是修修补补,是重写。我希望下次看到的,是一篇能证明你确实在LSE攻读博士学位的文章,而不是某篇本科生白日做梦的加长版。”

李乐看着那瞬间被红色墨水覆盖的稿纸,仿佛听到了自己接下来七十二小时睡眠时间的哀嚎。

“明,明白了,教授。”

批改完论文,克里克特把老花镜推到了脑门上,揉了揉鼻梁,语气稍微缓和了那么一丢丢,“好了,说说你那个有效率的取巧的田野项目吧。伦这几天有什么进展和发现?希望不只是些浮光掠影的派对见闻。”

李乐深吸一口气,收拾心情,尽量清晰地将这几天参与学联聚会、观察到的消费符号、话题分层、内部权力结构,特别是抽奖环节那种微妙的“非随机性”,以及今天偶遇袁家兴所了解到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留学生存状态,嘚吧嘚了半天。

克里克特教授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那支红笔。等李乐说完,她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几个问题。”

“您说。”

“首先,我必须再次强调,你这个选题本身,依然是有效率的选择。它让你能快速切入一个丰富的场域,触及了场域内象征资本运作的皮毛。你看到了表演,记录了策略,描述了圈层,这不错,是第一步。”

“但是,第二步呢?你的视角,李先生,仍然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猎奇感,或者说,一种理论上的优越感。你像一个拿着解剖刀的医生,冷静地分析着标本的肌理,却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驱动他们的,最根本的东西,恐惧和渴望。”

李乐眨眨眼,脑海中瞬间闪过袁家兴说起海龟身份和要给爸妈买回更大房子时,眼中那簇混合着疲惫与希望的光芒。那个破产后从Zone1搬到象堡的时威,他曾经的挥霍和如今的落魄,背后难道没有对阶层滑落的恐惧,以及对过往身份认同崩塌的无所适从?

“你需要的是理解,而非评判。”克里克特的声音又将李乐拉回现实。

“有的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挤进某个场域?模仿某种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所认知、所身处的那套游戏规则里,这是最直观、最被认可的成功标尺,是他们在陌生环境里寻求归属感、安全感和个人价值确认的最快捷方式。你可以批判这套规则,但你必须先理解它为何对他们生效。”

克里克特瞅着拧眉思考的李乐,“我的提醒,你需要更深地浸入,不仅仅是观察,试着去体会那个一天打三份工、计算着每一便士学生的疲惫与坚持背后的重量,去体会那个家庭破产学生内心的巨大落差和迷茫,也试着去体会那些看似挥金如土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用物质填充的空虚,或者对维持某种形象的不安全感。”

“记住,李,你笔下的他们,不是你的研究标本,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各自的来路、挣扎和期盼。你的田野笔记和最终的报告,不能只有冷冰冰的理论框架和符号解码,还要有生命的温度与重量。”

“否则,它只是一份精致的学术报告,而不是一份能打动人心的民族志。”

说完,克里克特抬起手,指了指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下,那些隐约可见的建筑轮廓,“伦敦,不只是LSE的讲堂、金融城的霓虹和西区的歌剧。”

“它也是象堡那些拥挤嘈杂的学生公寓,是唐人街餐馆潮湿闷热的厨房,是无数个像袁家兴、像他室友那样的年轻人,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奔波、挣扎的舞台。你的田野,应该涵盖、理解这些。行了,谈话结束,三天后这个时间,你再过来。”

“哦,好的。”

带着一脑袋的被精神凌迟和满心的复杂思绪,李乐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坐在椅子上,望着天花板发了会儿呆,然后猛地坐直,打开了电脑里那份标记为“田野笔记”的文档。

他删掉了之前简单记录的“袁家兴,LSE公共政策硕士,经济状况拮据,多份兼职”,重新输入。

“关键受访者,Y.J.x。 朔州普通家庭,卖房留学。LSE公共政策硕士(两年制)。现居象堡Sidney webb house。”

“经济资本高度受限情境下的生存策略与社会网络构建......时间管理、消费选择、职业规划均呈现高度工具理性特征.....”

“融入”主流留学生社群并非其优先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经济积累和学历提升为双重导向的、高度碎片化的实践模式,其行为逻辑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教育市场中层参与者的真实困境与韧性。”

“受访者w,原富裕阶层,家道中落......二者共同勾勒出留学生群体内部基于经济资本的深刻断层,以及不同位置个体应对策略的巨大差异。”

“这种隔阂远超简单的圈子,而是源于生存压力、未来预期、文化心理层面的结构性分野。”

写完这些,李乐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窗外,伦敦的黄昏早早降临,华灯初上,挂着水珠的玻璃蒙上一层暖色的光晕。

他想起了聚会中那些光鲜亮丽、谈笑风生的面孔,也想起了袁家兴在货架前推车时的汗水,以及他那间塞满书籍和生存攻略的小小房间。

这个群体,看似共享着同一个标签,内里却被无形的资本、地域、家庭背景切割成无数个平行世界。

有人是轻松惬意的都市浪漫剧,有人是步步为营的阶层攀升史,而袁家兴们,演的则是一部充满了精确计算与顽强意志的生存志。

只是一低头,瞧见那篇满是红笔,被批得一无是处、要求三天内重写的文章,李乐哀嚎一声,脖子一缩,脑门儿开始一下下敲着办公桌。

“duang!我尼玛......duang!这学上的啊.....duang~~~~~”

抬起头,又认命的点开了电脑里的论文文档。

至少,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里,他得先想办法从克里克特教授的“无限关爱”中活下来。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请大家收藏:(m.8kxs.com)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