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之白衣天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7章 临福山闻青州落幕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657章 临福山闻青州落幕

其实与其说是张鹿安成功说服了黄蜚,倒不如说是黄蜚自己的内心里,原本就有一份忠义之心和不甘之意的驱使。

正好遇到张鹿安所请,黄蜚顺从两名部下薛去疾和唐世荣的意思,让他们留下来,并调拨了40艘战船给他们,让他们随同张鹿安北上,不过算是顺水推舟而已。

有了海船的加持,张鹿安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便让陈利六带着第一协将士,从内河船只换乘到薛去疾和唐世荣的海船上。

让牟国卿和孟大江带领水师返回浮山,加强浮山的江面防守力量。

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张鹿安对薛去疾和唐世荣,非常信任,引为知己。

张鹿安了解到,薛去疾和唐世荣都是辽东人,一直都是东江水师中的一员,都是具有十余年的航海经验,唐世荣更是石城岛人,对于石城岛和大、小长山岛一带非常熟悉,跟张鹿安介绍了很多关于东江海岛的知识。

有了薛去疾和唐世荣两名拥有丰富海运经验的将领的帮助,张鹿安率领的浮山军,很快就来到了芝罘岛。

芝罘岛由于此时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大的施工工地和杂乱的军民混住,张鹿安便带领大家来到了临近的福山城,召开了军政会议。

令狐云湘和贾名杰随着张鹿安来到了福山城,简单报告了一些情况。

最为紧要的军情就是被陈锦委任为大清登州营参将的李好贤,已经率领三万乡勇逼近了福山城,威胁到王来承所部的安全;

而被陈锦任命为文登营总兵官的滕胤玉则是驻扎文登,兵锋也已经到了奇山所,威胁着芝罘岛的东面。

无论是李好贤还是滕胤玉,都是已经被编入了清国绿营兵,完成了剃发、换装和更换旗帜、鼓号的流程,完全与还是身穿大明军服的福山县和芝罘岛驻军相区别。

可见清军已经做好了最后的进攻准备。

这里顺便提一下绿营兵的形成。

随着清军占领的地方增多,光是山西、北直隶和山东一带,投降清国的原明军、地痞无赖和山匪恶霸武装,就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

对于这些势力,清廷不好一刀切,全部让他们复员回乡务农的,否则将会对地方治安带来巨大的隐患。

多尔衮采取的策略是,正式在八旗军制以外,按照原来的大明军制,建立新的绿营制度。

绿营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编制是标、协、营、汛,职位称呼则与大明朝完全一致,都是总兵、副总兵(副将)、参、游、都、守、千总、把总、外委、材官、总旗、小旗等职务,一开始是作为地方军兵来使用的。

清廷出于对绿营兵的防范心理,曾经一度规定,只有将官才能穿精甲,军官只能着绵甲,至于普通的士兵,骁勇之辈,最多穿绵甲,大部分兵丁不着甲。

普通的士兵胸前,有个明显的“兵”字,让人一目了然。

绿营的数量很多,即使北方三省,经过精简以后,仍然得到了近二十万绿营兵,多尔衮使用投降的降将分别统领,军旗旗帜全部统一为罕见的绿旗。

这种颜色对于汉族士兵来说是一种侮辱,也是多尔衮故意选出来的颜色,装备上面比八旗兵差了好几个档次。

但是不管如何,绿营兵还是属于清廷的正式编制的正规军队,因为人数众多,是对八旗兵的一个有利补充。

绿营兵之下,清廷还建立有“乡勇”、“壮丁”和“城卒”系统。

其中乡勇为更基层的地方武装,受地方官员的调遣,对内负责治安,对外协助绿营兵进行征战。

一般打地方白底营旗,比如“淄川乡勇营”,装备则是五花八门,士兵胸前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有个“勇”字,军饷花费由地方筹备,完全按照地方财力来决定;

“壮丁”则是负责后勤运输方面的地方精壮男子,平时散落乡村,是没有军饷的,只有在执行朝廷的徭役和人物的时候,才会有微薄的饷银,由地方财政供给,打的是五花八门的队旗,比如“济阳壮丁队”,士兵胸前有个“丁”字;

“城卒”则是城内的官方正式编制的人员,负责城守或者其他职位,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组织。

他们没有队旗和令旗,如遇打仗,完全靠吆喝。根据负责部门不同,名称有所不同,比如监狱里面的狱卒、负责巡逻的巡卒、负责站岗的卫卒等等,特点是士兵的胸口有个大大的“卒”字。

至此清军的分层立体化武装体系已经趋于成熟,与军事混乱的南明形成了完美的对比。

对于南面突然而来的明师,早有侦探报告给了清国登莱巡抚陈锦知晓,但是陈锦正在忙于向西进军,参与围剿青州的叛乱,实在抽不出身来。

按照陈锦的计划,准备先平定了青州叛乱,回过头来,再来全力消灭福山一带的明军。

而为福山军民延缓清军攻势的青州起义,很快就将彻底终结,让世人再次见证了清廷的奸诈。

原来自从山东总督王鳌永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清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多尔衮感到非常愤怒,他并不是对王鳌永的被杀产生一丝可惜之意,而是对于山东百姓胆敢蔑视清廷的权威产生了巨大的愤怒感。

加上赵应元把位于青州西面济南城内的山东巡抚方大猷给吓坏了,方大猷一面邀请登莱巡抚陈锦前来会剿,一面向北京城发布求援信,请求朝廷速发大兵。

多尔衮闻听后,当即从疲惫的清军之中抽出满洲镶红旗梅勒章京栋鄂和讬以及汉军正蓝旗梅勒章京李率泰,率领满汉精锐六千人南下青州,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将青州的叛乱势力给彻底消灭。

清国登莱巡抚陈锦,则是驻军平度,派遣刚刚调入山东战场的汉军镶红旗梅勒章京、署胶州总兵柯永盛率兵三千北上青州,与栋鄂和讬相呼应。

赵应元原本也不是坐以待毙,在他控制青州后,向天下广发英雄帖,进行了大规模的招兵买马活动。

青州秦尚行、赵慎宽、葛东方、郭把牌、翟五和尚、原大明副总兵杨威和莱州副将姜楷等人纷纷带领各地义军前来会合。

赵应元自封为大明山东大元帅,将秦尚行、赵慎宽、葛东方、郭把牌、翟五、杨威和姜楷七人封为大将军,得民军五万余人。

只是这么多的人口汇聚青州府城,青州的粮食很快就不够吃了。

赵应元无法,只得让几名大将军秦尚行、赵慎宽、葛东方、杨威和姜楷,率领部下分别前往附近的寿光、昌乐、潍县、昌邑和莱州等地就食。

如此一来青州城的兵力就比较空虚,只有一万余人。

或许是突然获得如此高的威望和地位,让赵应元飘了,开始恢复了以前当流寇时代的那种放浪形骸,不注意军纪,导致所部将士扰民的情况越来越多。

而赵应元并不注意约束部下将士,以至于扰民变成了欺民、害民,使得原本正义之举的赵应元,曾经因为当众斩杀王鳌永而大增的威望,顷刻间倒塌,反而引起了老百姓的仇恨。

原明国青州守备李士元,抱着为民除害的想法,决定巧借清廷之手将赵应元除去。

为了取得赵应元的信任,李士元独自投靠了赵应元的大军。

由于李士元长得孔武有力,而性格沉毅,看上去就是一个干才,他的突然来投,令赵应元欣喜若狂,对他信任有加。

正在此时,栋鄂和讬、李率泰已经从西面逼近,柯永盛从东南面逼近青州,陈锦还采用疑兵之计,派出骑兵不断骚扰莱州到昌乐之间的城镇,造成清军即将全面攻城的迹象,使得秦尚行和赵慎宽等人,不得不有所顾忌,而不敢贸然去支援青州。

赵应元一开始派出了郭把牌出战李率泰,郭把牌压根没有打仗的经验,率领三千名精壮就朝着清将李率泰的阵营冲了过去。

李率泰与和讬商量好,双方各带一支骑兵,一左一右,冲进郭把牌的队形之中,郭把牌抵挡不住清军的威势,匆忙后退。

翟五和尚见状,急忙带领部下将士上前营救,但是也很快被清军包围。

在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郭把牌和翟五先后阵亡,部下四千余人,大部分被杀,少部分被清军俘虏。

赵应元在城头上看的是胆战心惊,急忙派出数路传令兵冲出城,想要联络其他“大将军”前来救援,但是基本上都被清军所截获。

如果赵应元率领剩下的万余人谨守青州城,清军没有巨炮,一时半会还真的不能拿赵应元怎么样。

只是短时间内巨大的心理反差,令赵应元的心态崩了,变得焦躁不已。

正在赵应元无比焦急的时刻,李士元出现了,劝说赵应元先行投靠清朝,待时机合适,再重新反正。

赵应元在情急之下竟然相信了李士元的话,然后在李士元的穿针引线下,赵应元带领精兵出城,与清军统帅和讬歃血为盟。

和讬当面表示王鳌永的死纯属于咎由自取,只是横征暴敛才导致民众暴动,赵应元属于反抗王鳌永而不是大清,绝对情有可原。

赵应元被清军的表演所折服,然后正式向清军投降,并且邀请清军进入青州城。

可是清军一入城,立刻就撕下了伪装的面具,李率泰率领部下,趁着宴席的时候,将赵应元及其心腹全部斩杀殆尽。

赵应元为自己的轻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赵应元死后,青州起义宣告终结。

清廷新任命的青州知府张文衡有意提拔立下大功的李士元,但是李士元选择了回家经商。

青州再次陷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福山城,令张鹿安唏嘘不已,既为赵应元的死亡感到惋惜,又为赵应元的堕落感到惊醒,提醒自己时刻不能大意。

注:原本的历史当中,很多后世的文人都说李士元是为了功名利禄才背信弃义伤害赵应元的,实际上李士元在青州起义平息后,没有选择为清廷效劳,而是从事于贩马的生意,一直到后来逐渐消失于塞上草原;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数年后,清军大军围攻赣州的时候,在清将胡有升上报的文书之中,还出现过“李士元”的名字。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士元在江西反正投靠已经反正的金声桓。

赣州之战之后就未再出现过,所以推断李士元很可能是在赣州之战中阵亡。

不管是哪种结局,总之李士元这个人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让人琢磨不透。

(本章完)

喜欢明末之白衣天子请大家收藏:(m.8kxs.com)明末之白衣天子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